三是著力抓結對幫扶及產業扶持。為實現新橋村83戶352人農村貧困人口的脫貧目標,2014年,洪水鎮黨委、政府結合結對幫扶及產業扶持到村到戶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依托公司的技術力量及銷售渠道,按照 “4321+X”結對幫扶工作機制(副縣級以上干部、科級干部、股級干部及一般干部分別結對幫扶4戶、3戶、2戶、1戶貧困戶,整合社會力量X參與幫扶),聚集全鎮49名干部及6個企業的力量,結對幫扶83戶貧困戶。在產業扶持上以“111”為助推器,著力實施“1154” 產業幫扶。即:采取“爭取農戶自籌一點(農戶每戶自籌0.2萬元計18萬元)、協調扶貧部門幫助一點(申請財政扶貧資金36萬元,按先建后補的方式,每平方米補助財政扶貧資金20元)、組織干部幫貸一點(正科級干部每人貸款3萬元,副科級干部每人貸款2萬元,股級干部及后備干部每人貸款1萬元計41萬元)的“三個一點”方式籌集產業幫扶資金95萬元,新建單體鋼架食用菌栽培大棚91個共18000平方米,1戶貧困戶種植1個大棚5000個菌棒的香菇,戶均年總收入達4萬元(每袋產量1公斤,以每公斤平均收購價8.0元計算),確保了貧困農戶穩定增收,實現脫貧致富。
四是著力抓品牌建設。抓綠色食品認證,已完成“藍夢菇業”牌商標注冊,并取得商標授理通知書,“藍夢菇業”牌香菇、木耳被2014年評選為“烏蒙山寶 畢節珍好”畢節市名優農產品,待商標注冊證書發放后,即開始申請綠色食品認證;抓農產品生產全過程數字化管理,公司結合現代遠程視頻動態監控追溯遠程視頻技術實現了農產品生產過程可視頻化動態監控和追溯,通過手機和電腦客戶端視頻可以觀看到食用菌產品生產過程動態視頻,讓客戶看清無法觸及的農產品生產過程各細節,提高了產品的公信度,促進了營銷宣傳和品牌創建,提升了企業的綜合競爭能力,提升了產品的附加值,實現了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目前園區生產規模已達到日產20000袋。
通過以上措施,洪水鎮新橋村食用菌產業步入了良性的發展軌道,產業發展建立了公司與農戶之間的新型的、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公司與農戶之間形成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共同體,大幅度提高了種植戶的經濟效益,實現了企業、農戶雙贏。2013年公司被評審為貴州省畢節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014年,新橋村食用菌標準化生產基地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貴州省無公害食用菌產地),同年,完成“藍夢菇業”牌商標注冊,并取得商標授理通知書,“藍夢菇業”牌香菇、木耳被評選為“烏蒙山寶 畢節珍好”畢節市名優農產品。2014年,公司共栽培香菇116萬袋,木耳11.3萬袋,竹蓀16300平方米,產保鮮香菇956噸,干木耳8.5噸,干竹蓀5.45噸,全年完成銷售總額1335.3萬元,創利稅273.5萬元;公司示范帶動發展合作社5家,涉及農戶362戶(其中新橋村132戶)發展食用菌產業,實現戶均增收1.93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