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作為龍江森工“八大產業”之一的黑木耳種植業,在林區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下優勢發展,引領著林業職工走向致富之路。尤其森工停伐后,種植黑木耳已成為林業職工創業的重要選擇。來自大山深處的黑木耳,如今已走進人民大會堂,上了國宴餐桌。截至目前,龍江森工黑木耳種植已達到18億袋,年產值40億元。
黑木耳進入采摘季,職工盡享收獲喜悅
一棟棟白色的大棚里,黑嘟嘟的木耳展開了笑臉。6月10日,綏陽林業局的夏木耳已進入采摘時節。該局二道崗經營所職工王立強望著曬臺上亮油油的黑木耳笑容滿面:“我種了4萬袋,能收入10多萬元,趕上這幾天天氣好,雇了10多個人正加班加點采摘。”
據二道崗經營所主任孫士杰介紹,該所黑木耳栽培1000萬袋,其中大棚吊袋木耳50萬袋。僅種植黑木耳一項,職工人均收入達3萬元。
綏陽林業局副局長李波介紹,截至2013年,該局共生產黑木耳1.7億袋,其中棚室吊袋栽培1200萬袋。黑木耳創產值5.1億元,利潤3.1億元。從業人員達1.3萬人,從事林下經濟的人數占該局總人口的71%。
而有著森工木耳第一局之稱的葦河林業局,2014年該局地栽木耳數量已達到2.5億袋。另一木耳大局亞布力林業局總產量也達2.4億袋,該局計劃在黑木耳的精深加工上做文章,生產定型產品,把食用菌產業作大作強,滿足職工群眾增加經營性收入致富奔小康的愿望。
興隆林業局也將種植木耳作為轉產職工創業優先發展的產業,據副局長楊叢軍介紹,2013年該局派人到綏陽、葦河等地考察學習,于當年9月份投資600多萬元,建設了106棟木耳大棚,種植木耳1000萬袋。為每位林場職工貸款2萬元,用于支持發展木耳產業。“技術成型,易于操作,時間段見效快,職工有穩定的收入,從中看到了發展的希望。”楊叢軍說。
黑龍江省森工總局局長魏殿生說,目前,龍江森工黑木耳已發展到18億袋,產值40億元,職工收入大幅增加。到“十二五”期末,黑木耳種植將達到20億袋,建成國家級綠色食品基地,天然、生態、綠色有機品牌在全國叫響。
森工黑木耳生產逐步走上專業化發展之路
隨著森工停伐,黑木耳種植的主原料鋸末來源成了新問題。對此,魏殿生說,“停伐對林區下游產業發展影響很大,主要表現在林產工業、多種經營兩大產業。森工系統內原料將失去來源;木耳栽培量年18億袋,其中8億袋來源于森工林區(木材生產、營林、清林等作業),扣除森林撫育剩余物補充后仍有3億袋木耳原料無來源;余下7億袋原料來源于我省地方林業、內蒙、吉林和俄羅斯等地。我們將繼續通過森林撫育剩余物補充和積極采取外購原料來解決。”
綏陽林業局副局長李波說,食用菌生產原料30%的來源于該局的木材生產,和營林生產剩余物;40%來源于綏芬河和東寧的木材加工廠;30%來源于其它林業局,最遠到吉林省等地購買鋸末原料。
記者采訪時獲悉,綏陽林業局正在研究木耳菌替代原料,并準備在全系統推廣。二道崗經營所用三種替代原料栽培試驗:50%秸稈粉碎料、50%的玉米棒粉碎、100%純喬灌木粉碎料。有著十幾年木耳種植經驗的二道崗經營所副主任夏洪云成為試驗的先行者,他告訴記者,從目前實驗效果看不錯,已正常發芽,但新配方原料生長出的黑木耳品質如何,還有待進一步觀察和驗證,充分利用資源和緩解原材料短缺的目的已實現。
據了解,龍江森工黑木耳生產逐步走向專業化。目前,森工林區黑木耳生產,基本實現了“工廠化制菌、液態菌種、多孔小耳栽培、秋耳栽培、春耳秋管、棚室吊袋、全光栽培”等先進生產方式,逐步向專業化、標準化、系列化、產業化邁進。以往一家一戶自己做菌包,3萬袋菌包耗時10天;如今的菌包廠,兩天半就做完。
目前,龍江森工已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食用菌加工龍頭企業15家,產品近200個品種,年加工黑木耳近萬噸。森工林區正逐步打造成全國重要的原生態木耳生產、加工基地,成長為森工新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