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走進龍江森工大海林局公司青云山林場,首茬黑木耳迎來采收季。
步入木耳種植基地,生機勃勃的景象映入眼簾,一排排墨色菌包整齊地擺放在草地上。遠望之下,菌包上綴滿木耳,宛如盛開的黑色綢緞花,泥土的芬芳與新鮮木耳的獨特菌香交織彌漫。采摘工人頭戴遮陽帽,穿梭其間,指尖輕捻,一朵朵飽滿的木耳便落入桶內,收獲的滿足感寫在臉上。
“像這種一元硬幣大小的木耳就可以采收了,小一點兒的先留著,再長個兩三天就能采了。就得勤溜著點,每天都有收獲……”采摘現場,青云山林場副場長丁寶雷一邊示范采摘,一邊向記者講解技術要領。
青云山林場充分發揮地處深山區得天獨厚的林下資源優勢,以龍江森工集團“一場一品”戰略為引領,將黑木耳種植確立為推動林場經濟發展、帶動職工群眾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和重要抓手。從菌種培育、菌包制作,到入棚發酵、日常管護,每一個環節都嚴格把控。
“我們采取‘林場+職工+群眾’的發展模式,鼓勵職工群眾積極參與到木耳種植產業中來。我們為種植戶平整了木耳菌地,并提供菌種、技術和銷售渠道等支持,職工群眾負責日常管護和采摘。”丁寶雷介紹道,通過這種方式,不僅有效盤活了林場富余勞動力,解決了部分職工群眾的就業問題,還讓大家在產業發展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退休職工韓壽云就是這一模式的直接受益者:“多虧了林場幫忙平整菌地,還給提供菌種和技術指導,我家今年種了3萬袋,算下來能增收5萬多塊錢,遇到啥困難,林場都幫著解決。”居民劉慧菊的喜悅同樣溢于言表:“跟著林場干,銷路根本不用愁!我們就專心管好地、采好耳,剩下的大事小情林場都替我們操著心呢。”
在林場的強力帶動和有效服務下,青云山林場已有20戶居民積極投身黑木耳種植產業。今年,林場黑木耳種植規模達到了55萬袋,一條充滿生機的林下“致富長廊”已然鋪就。
“下一步,我們準備擴大種植規模,同時開展木耳種植技術培訓,組織專家入戶進行指導,確保群眾掌握種植要領,降低投入成本,以實際行動帶動職工群眾增收致富。”青云山林場黨支部書記熊澤明說。
青云山林場用55萬袋黑木耳和群眾增收的笑臉,生動詮釋了“一場一品”戰略的蓬勃生機。而在大海林局公司各林場(所),這股生機正催生著更多富民強企產業破土而出。
海浪林場因地制宜選擇森林雞養殖,堅持生態散養,保證了產品的綠色與健康;紅星苗圃積極探索復合經營模式,利用森林經營剩余物推進榛蘑種植項目;興農林場充分盤活閑置土地資源,利用林場自留地栽植刺嫩芽;紅旗林場立足實際,把眼光瞄準了近年來深受消費者歡迎的甜糯玉米種植上,并將其確定為特色產業項目……
在這生機盎然的林海深處,大海林局公司全域產業多點開花、職工群眾共同富裕的壯麗畫卷正徐徐展開,林下經濟的“致富長廊”將延伸至林區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