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化食用菌的擎旗者
在推廣實踐中,常明昌時常被一個問題困擾:如何解決傳統農業生產中面臨的低產低效問題。他決定以食用菌產業為切入點對這一難題進行破解。帶著這個為自己設定的任務,2000年,常明昌只身一人來到福建泉州市考察當地的食用菌產業。
這次考察,帶給他的是第二次思想解放。正是這第二次的思想解放,使常明昌的事業攀登上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也使山西的食用菌產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泉州考察時,常明昌沒有看到傳統生產食用菌所用的菇棚,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生產車間。2000年,物價遠沒有現在這么高,在4畝地大的地方投資200萬元建設食用菌生產車間,一個生產車間技術員的年薪高達20萬元以上,這在當時的山西是不可想象的。泉州食用菌生產商的“大手筆”帶給常明昌巨大的震撼。在隨后的考察中,他發現這些食用菌生產車間,完全實現了對溫度、水分、養分、陽光等食用菌生長要素的精準控制,可以一年四季不間斷地進行生產,完全擺脫了傳統農業生產靠天吃飯的束縛,真正達到了高產高效。
這種生產模式能在山西復制成功嗎?雖然有福建食用菌生產商的一再保證,但是常明昌仍然心存疑慮:投資這么大,如果失敗怎么辦?經過幾年的徘徊猶豫,最終他還是決定冒險一試。“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有責任引進最先進的生產技術,引領農民轉變生產方式。這個工作如果我不做,而等著別人來做,我就不是一個合格的科技工作者。這個頭必須要我來帶!”經過近3年的思考,常明昌終于下定了決心。2003年,他拿出自己的200萬元積蓄,開始籌建山西省第一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車間。2005年,車間落成投產,這標志著山西食用菌產業迎來了革命性的巨變。
在常明昌的示范效應下,許多社會資本被吸引而來投資現代化食用菌生產,從而帶動了我省食用菌產業的大發展。從2005年至今,常明昌帶領他的團隊,先后幫助28家企業建立了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基地,其中年產值過億的達到6家。2013年,我省食用菌的總產量達到了22.1萬噸,產值達到了15.25億元,在全國處于上游水平。
從簡陋的地溝、菇棚,到花園式的基地;從傳統的庭院式生產,到現代化的工廠化生產,常明昌的食用菌栽培事業發生了破繭化蝶式的質變。從過去的小打小鬧,分散作業,到現在的大規模社會資本介入,山西的食用菌產業在常明昌的引領下初步具備了現代農業的雛形。
事業做大了的常明昌,教學、科研、推廣……一天里總是很忙。但他平易近人、思想開明,從不擺什么架子。在他的辦公室,掛著兩幅醒目的書法作品,一幅上書“菇神”二字,是農業部原副部長洪紱曾為他題的詞,這是對20多年從事食用菌研究所取得的成績的最大肯定。另一幅上書“觀海聽濤”四個大字,流露出的是他看淡名利、執著事業、寧靜致遠最真實的一種心境!
(原標題:常明昌:服務社會的一面旗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