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磨菇里做出了大文章
常明昌祖籍大同,大學就讀于山西大學生物系,1985年畢業后到山西農業大學工作。
山西農業大學是山西農學類的最高學府,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濃郁的學術氛圍。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常明昌深受感染,他覺得應該做點什么才符合自己農大教師的身份,結合自己所學的專業和所任教的食品系,最終他選擇了食用菌栽培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科研生活是清貧的,也是辛苦的。白手起家,缺乏設備,為了做發菌試驗,常明昌自己推著小平車,頂著烈日,冒著嚴寒,走街串巷收購罐頭瓶,餓了就啃一包3毛8分錢的方便面;為了早日生產出蘑菇,他因陋就簡,找了一塊空地,挖了幾條地溝,蓋上塑料布,這便是他原創的“常氏”菇棚。在又潮、又悶、又熱的菇棚中,燒火加熱、噴水增濕,常明昌比照顧剛出生的嬰兒都上心。
經過無數次試驗,他終于獲得成功,培育出了優質蘑菇。常明昌這樣形容自己當時的興奮之情:一串串、一坨坨潔白、鮮嫩的蘑菇,多么像將要遠行的海船桅桿上蓄勢待發的船帆啊!這一語雙關的話,既是對蘑菇的形象比喻,也暗含著常明昌自己在食用菌栽培事業上的“野心”。
初次成功,讓常明昌一發不可收。此后的20多年時間里,他把自己的熱情和青春全部奉獻給了食用菌栽培事業,取得豐碩成果。常明昌先后發表了學術論文118篇,出版著作10部;主編了全國“十一五”規劃專科教材《食用菌栽培》和本科教材《食用菌栽培學》;先后主持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農業科技攻關項目、省高校產業化項目、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科技創新平臺項目等16項課題,成為我國食用菌栽培的學術權威之一。
今年,我省遴選今后著重打造的7條產業鏈和創新鏈,食用菌成為唯一入選的農業項目,這為山西從事食用菌產業的人們提供了更為寬廣的平臺。作為山西省現代農業食用菌產業體系首席專家的常明昌尤為興奮,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照2012年的統計數據,我省農業生產中,全年可產生416萬噸玉米秸稈,如果能夠利用其中的一半栽培食用菌,再將其中10%的產出進行初加工,10%的產出進行精加工,那么總共可產生300億元的經濟效益,這將極大地推進我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效益提升。
“食用菌產業是一種短平快的產業,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今后,我將一如既往地為我省的食用菌產業發展貢獻自己全部所學。”常明昌向記者表露了自己的心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