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5日,這一天霍之亞一輩子都忘不了。“從山東運到我們這里,正常的時間應該是30個小時左右,但我們這批牛卻在路上用了70多個小時。”霍之亞說,由于沒有經驗,長途運輸途中有些環節沒有協調好,導致到達時間大大延后,又逢陰雨天氣,一下子就病了幾十頭。霍之亞慌了神,急忙找人來給牛治病,“南川區的獸醫我們都請到了,買藥的錢也花了不少,但人家都說錯過治療的時間了,沒辦法。”
3個月后,116頭牛剩下62頭。“看著牛一頭頭倒下,心里別提多難受了。”說起這事,霍之亞神情黯淡。54頭牛的買牛款加上給牛治病的錢,70萬元一下子打了水漂,“就像一出門就挨了當頭一棒,真是打疼了。”
痛定思痛,霍之亞開始認真總結教訓。“那個時候光看著市場好,凈想著養牛的好處,沒想到風險。”霍之亞說,原以為牛疫病少,但不知道一旦得病不好治;原以為本地養牛的少沒什么競爭,但沒想到養牛少獸醫也少。“不講科學,再好的市場也沒你的份。”意識到知識的短缺,霍之亞開始認真學習,參加培訓班、網上找資料、向別人請教……去年第二次去山東買牛,對于運輸途中牛的保溫、喂食等方面他更是格外注意。如今,養殖場的120頭牛健康成長,已到出欄期。“后來這些牛一直沒生過病,我都能算半個獸醫了。”霍之亞笑著說。
成立公司以后,霍之亞和父親明確了分工:他負責技術,父親負責采購和市場。走進牛舍,霍之亞熟練地指導工人給牛喂食、除糞,還不時親昵地撫摸牛頭。“我們這幾個品種都比較好,前幾天運了4頭到廣東試銷,每斤牛肉能比當地的牛肉多賣6塊錢,”霍之亞說,這樣算下來,120頭牛全部賣掉,虧損就可以補回來了。
“發展循環產業是我的夢想”
120頭牛,每天產生牛糞就有三四噸,牛糞怎么處理?會不會污染環境?這個問題霍之亞在決定搞養牛場的時候就已經想好了。記者見到,牛舍旁邊有一個沼氣池,“通過沼氣池,牛的糞便就轉化成沼氣、沼液和沼渣,”霍之亞操作起他們購買的凈化處理專用設備,“沼液和沼渣經過脫水凈化后就可以直接用作肥料,不會污染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