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智慧創業,帶鄉親致富,以一方水土打造誠信的名片,厚道生金,善良積福。”這是“感動沈陽”評委會給包時的頒獎詞。
包時是遼寧省沈陽市康平縣東關街道孫白窩堡村村民,一名地地道道的“90后”農村小伙,從2008年開始從事食用菌種植,15年來,他將“誠信種植、誠信經營、誠信做人”作為干事創業的準則,堅持用科學方法種植無公害食用菌,在銷售食用菌時,重承諾、守信用,按時供貨,寧可自己損失,也不讓有任何問題的食用菌走上百姓餐桌。
如今,包時種植的食用菌不光走入康平周邊主要市場,還遠銷到北京、山東、三亞等食用菌批發集散地,為他贏得“東北食用菌王”的美譽。2022年,包時被評為感動沈陽人物,榮獲第十屆沈陽市道德模范榮譽稱號。
“這些蘑菇流入市場,錢是保住了,但信譽就沒了”
2008年,“90后”的包時高中畢業后,對食用菌種植產生了濃厚興趣。機緣巧合讓他結識了沈陽師范大學食用菌專家王升厚。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請教和刻苦學習,他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韌勁兒,全身心地投入到鮮蘑種植行業。
功夫不負有心人。10多年來,包時每天凌晨4點就起床采摘蘑菇,然后開車將蘑菇送到康平、法庫及沈陽周邊的農貿市場。由于他一直堅持綠色種植,所產的蘑菇無公害、價格公道、不缺斤短兩,很受消費者的歡迎,慢慢地積累了大量的客戶。
2021年7月,由于供電線路短路導致冷庫機器故障,致使冷庫里4500余斤價值兩萬余元的蘑菇發生了氧化變色,當時,來進貨的批發商說,蘑菇氧化變色不影響食用和銷售,丟掉怪可惜的。一時間,包時也動了心。“我一想,這些蘑菇流入市場,錢是保住了,但今后的信譽就沒了。”于是,他果斷地下定決心,將這些變色的蘑菇全部銷毀,批發商們見了,嘴上說他傻,心里卻被包時誠信經營的品質打動。從此,“進蘑菇,哪可靠,沈陽康平找小包”這樣一句順口溜便在蘑菇批發商中間流傳開來。
“只要鄉親們掙了錢,讓我干什么都高興”
鮮蘑作為一種食用菌,對溫度、濕度、通風等反應比較敏感,生產和運輸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導致變色或風干等問題。一次,一個黑龍江的客戶發現鮮蘑到貨時出現干邊現象,包時分析后認為應該是冷鏈運輸過程中司機操作不當所致,盡管從嚴格意義上講這不是自己的責任,但包時還是主動承擔了該車鮮蘑的運輸費用。客戶很是感動,從那以后,只要包時的鮮蘑一上車,貨款立馬到賬。一些經營鮮蘑的客戶,同等價格情況下都爭著購買他的鮮蘑產品,跟著包時一起從事鮮蘑種植的村民也因此借了不少光。
在自己種植鮮蘑致富同時,包時不忘身體力行帶領鄉親們創業致富,為社員、低保戶無償提供菌包,為鄉親們提供種植技術指導;為縣域內的郝官屯鎮劉家屯村、北四家子鄉劉家坨子村食用菌種植戶提供菌包和技術支持;手把手向于洪區、遼中區農民傳授食用菌種植技術。黑屯村一農戶想利用自己廢棄的老房子種植平菇,便找到包時取經。包時二話不說,搭建大棚、鋪設水管、設置風口、擺放菌包,事無巨細地加以指導。鮮蘑長出后,他一兩天跑去一趟,手把手教村民澆水、放風、收割。僅一茬鮮蘑下來,該村民就收入了好幾萬元。
通常,村民從包時這里把菌包拉回家,養好了再把采摘的鮮蘑送回來。市場上鮮蘑時價多少錢一斤,他就付給村民多少錢,自己從不加價往外賣,也不從中多掙一分錢。他說:“只要鄉親們掙了錢,讓我干什么都高興。”
“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回村創業,一起助力鄉村振興”
誠信贏得市場,帶來效益,也促進了產業的發展。如今在包時的帶領下,康平縣已經成為東北地區最大的食用菌批發集散地。
2023年,包時繼續擴大產能,修繕了拉馬屯村集體閑置大棚8個,種植平菇菌包近8萬包,合作社日產平菇近6000斤。俗話說:蘿卜快了不洗泥。但包時堅持誠信經營不動搖,他說:“做買賣,搞經營,必須講誠信,即使自己生產的鮮蘑賣得再好,也首先要保證質量,對市場負責,對老百姓的食品安全和健康負責。”這些年,他一直堅持綠色種植,做到產品無化肥、無農藥殘留,有時候遇上生蟲子,他寧可多花錢買粘板也不打農藥。市場監督部門曾多次登門檢驗,食用菌合格率均達100%。
隨著產能的擴大,包時的食用菌合作社解決孫白窩堡村和拉馬屯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由原來16人增加到了30人(含殘疾人3人),每人月工資保證3500元以上。
展望未來,包時有個愿望: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回村創業,由他傳授食用菌種植技術,大家一起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