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這個想法最初還只能憋在心里的話,是近年來東南沿海部分企業不景氣的現狀和西部家鄉的發展讓年輕人下定決心跟父母“攤牌”。6年間霍之亞回過農村老家兩三次,每次回來他都能感受到家鄉的變化。“南川的路都不認得了,村里的條件改善速度也比我想象快,”霍之亞說,“回來不光是探親,也在看、也在問,琢磨著什么項目最合適。”
“他跟我說要回鄉創業,我首先問他準備做什么。”霍之亞的父親霍仁才告訴記者,當兒子回答他“養牛”的時候,他吃了一驚,同時也生出幾分贊許。“養殖業不容易被淘汰,牛肉的市場需求很大,而且在我們南川,養豬的多,養牛的少,他說的這些我都認同。”霍仁才說,但他提醒霍之亞:搞養殖是很辛苦的,怕臟怕累的話做不長。“我不怕,能堅持。”霍之亞的堅定態度讓霍仁才最終作出了舉家返鄉、支持兒子創業的決定。
2012年7月,霍之亞一家回到南川,在木涼鄉玉巖鋪村租下了40畝地,開始建設他們的肉牛養殖場。
“一出門就挨了當頭一棒”
霍之亞沒有想到,他回鄉搞養殖,一起步就摔了個大跟頭。
“前期準備和建設都很順利,”霍之亞告訴記者,養殖場選到了比較理想的位置,土地流轉租金也不高,當地政府在路、水、電等各方面都積極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到了2013年年初,霍之亞就開始張羅著買牛了。“之前我們對牛的品種進行了反復篩選,決定從山東買,4個優質品種,116頭肉牛,”按照霍之亞的預想,這批牛養一年到一年半就可以出欄,如果成本控制得好,每頭牛能掙到500元到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