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省里提出轉型跨越發展,提出在農業上要發展現代農業,建立以“產業特色化、設施現代化、功能生態化”為目標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高平市也出臺了《關于建設 “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我們抓住這一機遇,進一步加快園區跨越發展的步伐,按照國家級建設標準擴大規模,逐步建成在市場上擁有話語權和影響力的農業產業化規模企業。
我們經過多方考察調研和市場論證,與我國知名農業龍頭企業河北省“楚氏集團”聯營合作,以外資臺商企業“深圳星河集團”為技術指導,由山西省農大和省農科院規劃設計,2011年4月按照國家級建設標準對園區進行擴張改造。項目總投資1.5億元,總占地面積3000畝,一期工程實施1500畝,投資9000萬元。
記者:截至目前,園區的建設情況如何?
許俊勇:目前,已累計完成投資1.2億元,占地1800畝,建成了食用菌加工車間、高溫滅殺菌車間、冷藏車間、包裝車間,完成了園區內舊大棚、豬圈拆遷以及20多座墳的遷移任務;主干道路硬化、辦公樓、職工宿舍樓主體完工并使用;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線正式上線運行,今年5月16日成功出菇。實現了當年建設,當年投產。同時,引進6個食用菌品種:金針菇、珍姬菇、杏鮑菇、白靈菇、雞腿菇和草菇,附帶產品有以色列優質草莓、無公害蔬菜。
金田農業科技示范園核心區設計為東、西、中三個區域。東區和西區分別為菌菇和果蔬的育苗區、育菌區、生長區和培訓中心、脫毒組培室、冷庫,中區為現代化流水線生產區,設計有辦公區、職工宿舍、餐廳、澡堂和活動中心,共分9個車間和1個原料基地。
園區的生產工藝流程全部采用標準化、自動化、全封閉,是國內目前最先進的百級凈化流水線系統,第一車間為凈化車間,負責滅菌、裝袋、制種;二、三、四車間為養菌車間,負責接種、發菌;五、六、七車間為出菇車間;第八車間為干燥車間,負責對食用菌進行后期干燥加工;第九車間為冷藏儲存車間。整個自動化流水線系統部分僅需9名技術骨干員工操作便能完成。另外,西區杏鮑菇、白靈菇的生產廢料,一部分做為燃料可滿足供應整個園區的供暖需求,剩余部分可直接供給東區用來培育和生產金針菇和珍姬菇,出菇后的廢渣又可作為草莓大棚內的有機肥料使用,真正做到了把生產原料“吃干榨凈”,實現了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的節能、環保、生態和可持續的目標。
園區年生產規模可達到出產鮮菇1萬噸,實現產值1.5億元,節約土地1500畝,轉移和消化全鄉周邊20多個村莊女勞力1000余人。
記者:通過近幾年的發展壯大,在企業的管理和運行體制上,你有何心得?
許俊勇:園區采用“大戶牽頭,農民參股,土地有償流轉,反租倒包和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和發展方式,成本價為農戶提供菌棒,免費為農戶提供菌袋和技術服務,并統一進行保底價收購和市場銷售。按現在的市場行情,經初步測算,農戶種植0.8畝的一棟大棚,除去成本費用,一棟棚年純收入至少可達4萬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可以說是帶動農民增收的又一條好的發展路子,同時也為園區的可持續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
園區按照科學開發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遵循園區化、標準化、產業化、工業化、信息化的現代農業發展思路,功能定位省內先進,國內知名,以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帶動農民增收,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為目的,以實現 “一鄉一業”為基礎,達到創建國家級農業綜合開發園區和打造全省最大食用菌基地的長遠戰略目標,為轉型跨越發展做一點貢獻。
記者:企業的發展在于創新,你有何認識?
許俊勇:對于目前的發展來說,項目就是創新力,好項目就是先進生產力。項目決定著今天的發展,更決定著明天的潛力。要把項目建設作為企業工作的總抓手,以更加高效的服務全力推進項目建設。
在發展中,我們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以及各級領導的特別關愛,像企業所在的原村鄉舉全鄉之力,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把金田農業科技園園區打造成高標準的省級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示范區及全省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面對這樣的發展環境,我們不得不努力。
該園區實現了食用菌的工廠化生產,自主研發并申請了四項食用菌工廠化國家專利,園區內設“三站兩中心”(氣象監測站、井灌站、農機站、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農產品檢測中心),整個園區達到了“三個循環”。一是雨水循環利用,整個園區建有雨水收集系統和2萬方蓄水池,蓄住天上水,留住地表水,用于園區生產;二是原料循環利用,高端菇生產后的菌棒,既可以繼續生產其它菇,又可以作為燃料用于園區鍋爐供暖,出菇后的廢渣可作為草莓大棚的有機肥使用,真正達到“吃干榨凈”;三是產品循環延伸,除了直銷鮮菇外,還將開發鹽漬、烘干、水煮、速凍等蘑菇醬、干蘑菇系列產品。真正實現了高效、環保、節能、循環的現代農業生產模式。
園區主要生產金針菇、杏鮑菇、雞腿菇、珍姬菇等六大類高端食用菌產品,園區特有水源和工廠化生產環境,確保了產品品質、綠色、安全,是典型的富硒蘑菇,目前直銷北京、鄭州、太原、西安等大都市,并出口香港、日本、韓國及東南亞等地,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園區全部建成后,可年產鮮菇3萬噸,實現產值4億元,是全省一流的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基地。可解決就業1000余人,畝均土地收益達10萬元,農民在園區打工年收入可超2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