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民向四川新聞網巴中頻道反映通江縣周子坪—仙人嵌食用菌產業園區大量食用菌大棚空閑著,有的菌棚甚至被當地村民改作了雞舍。食用菌產業是通江縣近年來大力發展的四大富民產業之一,所建成的幾個食用菌產業園區多次接受上級領導的調研指導和比鄰縣區參觀考察。當地政府投入大量財力、物力、人力建成的食用菌大棚,本該成為富民增收的產業香餑餑,緣何成了空棚棚?這一出空城計究竟是如何上演的?本網工作人員隨即前往通江進行了實地采訪。
通江縣楊柏鄉仙人嵌村的食用菌棚
園區現狀:業主撤資,大量食用菌大棚閑置或被村民當雞舍
據巴中一市級媒體報道,2009年10月,通江縣投資574萬元,投勞34610個,在通江縣楊柏鄉打造占地200畝,菌棚500個,年生產能力可達800萬袋的仙人嵌食用菌產業基地。而據當地村民反映,從建園之初至今,就有近半數量的食用菌大棚一直空閑著,菌棚采用鋼筋作支架,地面用水泥硬化,排水溝渠修得很好,棚內寬敞,采光條件不錯。
然而,就在這樣寬敞結實的食用菌大棚內,有的竟被村民當作了雞舍。在本網工作人員的詢問之下,這位村民不好意思的解釋到:“我看到大棚空著很心疼,就把自家的雞放進去,也算是充分利用吧。如果有人要承包大棚搞生產,我馬上騰出來。”
巨資打造的食用菌棚被農民當作臨時的雞舍
業主心聲:生產成本較高,政府優惠政策不兌現,讓我們很失望,所以, 我們選擇了離開。
一浙江吳姓業主告訴本網工作人員,園區大棚剛建好后,當地政府讓所有業主能快速進園投資發展,出臺了十分優惠政策:三年內所有引進業主使用菌棚不用交納租金,三年到期之后,按每平米3元標準收取租金;凡種植一袋食用菌補貼1.2元給業主。這樣優惠的政策,吸引了很多投資者前來食用菌產業園考察,最終與8家業主達成投資生產協議。可是,當業主進入園區投資種植食用菌滿一年,應該政府兌現補貼款時,政府承諾的優惠政策就變成了一紙空文,不但承諾的菌種補貼沒有兌現,“相反還向我們收取每平方米3元的菌棚租金。”“政府如此不誠信,讓我們感到非常失望。”吳介紹,雖然目前銷路還可以,但市場行情不好控制,加之生產食用菌原材料運輸成本過高,政府所承諾補貼資金又不到位,業主感覺承擔的風險太大。吳表示:“如果政府能按當初的承諾兌現,我們還是愿意繼續承包種植,面對政府的不誠信,我們只有虧本撤資離開。”
同時,另一業主還向本網工作人員反映,當初產業園區建設只圖規模,求進度,卻沒有充分考慮企業生產需要。像民勝鎮譚家河食用菌園區,大棚鋼架多數不符合要求,從建成之初到現在,有近半的大棚無法投入使用。
村民質疑:耗資巨大的產業園區咋沒成致富“香餑餑”?
“農民將土地流轉后,每年每畝可收入租金550元,并與園區業主簽訂固定用工合同,被租用土地的農戶,至少保證1人在園區務工,平均每人每年可實現工資收入9000元左右。農戶平均每戶按5畝土地計算,流轉前每戶純收入最高可達2500元(500元×5畝),流轉后每戶至少可實現收入11750元(550元×5+9000元)。若農戶自愿入股,則收益空間將更大。”
上段文字出自巴中傳媒網。如果按這樣的產出效益,無疑食用菌產業園區將成為村民的致富香餑餑。但當地村民卻告訴本網工作人員:目前整個產業園區只吸納了4個勞動力就業,只有在菌子大量出產時,才臨時聘請勞動力參與采摘,而臨時工每天工資標準為60元一天,不管吃,這與當地建筑工人100元一天包吃形成強烈的對比。大量的健壯勞動力都會選擇外出打工補貼家用,而且園區也接納不了那么多勞動力。這與當初政府動員村民流轉土地,建設食用菌產業園區時所宣傳的效益相差甚遠。在調查中,本網工作人員還得知,村民流轉土地,基本上沒有簽訂合同。看著大量的土地就這樣閑著,村民們感到特別心疼,部分村民表示如果這樣繼續閑著,將考慮收回土地自己經營。
在采訪中,一名姓余村民告訴本網工作人員:“最讓老百姓想不通的是:每次上級領導去通江路過此地時,當地干部都要求把幾個菌棚的菌袋放到距離公路口最近的棚子里以供領導觀看,并要求我們不能亂說… …”。
政府回應:正在積極想辦法引進業主,或考慮發展其它經濟作物
本網工作人員電話聯系到當地政府相關負責人時,他們均表示正在積極想辦法引進業主,絕不會讓大棚就這樣一直閑著,政府還組織人員考察了其它地方的葡萄、獼猴桃、蔬菜等產業園區,準備根據離縣城較近的地域優勢,重點發展鮮蔬產業。
民聲:少興作秀之風,多辦惠民之事
建設食用菌產業園區的本意想必是一項惠民之舉,政府也為此投入了大量的財力和物力,寄托了群眾脫貧致富的殷殷希望。然而,展現給人們的,卻是偌大的一個產業園區卻無幾個業主愿意入駐發展,農民將其拿來當雞舍使用,不得不為此倍加感到汗顏和痛心。汗顏的是,基層領導干部為了應付檢查,居然發動村民欺瞞上級領導,這種惡劣行為的后果是難以想象的;時下,當這個產業園區正在淪為“面子工程”,而群眾得不到實惠時,筆者不得不感到由衷的苦惱和困惑;由此,真心希望通江縣的各級領導干部能夠正視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切實采取積極措施,要真正為老百姓謀福祉,為業主的利益著想,早日把這個即將荒蕪的“富農”產業變成踏踏實實的惠民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