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前段時間,食用菌行業風調雨順,甚至出現了全線飄紅的喜人景象,刺激了食用菌種植量的擴大,仿佛一夜之間冒出了許許多多的大大小小食用菌企業。但進入2010年,很多從業者卻怎么也笑不出來了。由于盲目擴張,使得菇價一落千丈,跌到了歷史的最低點,有的辛苦數月卻根本收不回成本。與其賠錢賣菇,還不如讓它爛在棚里——不得已,很多菇農只能含淚看著一片片的蘑菇“暴尸菇棚”。
很多菌政官員得到的解釋也頗為“市場經濟”,“原因和去年菇價高有關系,去年價高,種菇效益還可以,于是今年增加了種植數量。”他們還提醒菇農:種菇不應盲目。
其實,食用菌產品“增產不增收”的“豐收悖論”在行業中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在吉林省食用菌主產區,曾經出現了大量靈芝困在庫房里幾年的悲劇,其他地區的情況可想而知。就在幾個月前,黑木耳也遭遇了與靈芝同樣的命運,“豐”了卻沒有“收”。這種例子不勝枚舉。
誠然,種菇不應盲目,有道是:市場經濟有風險,農民種菇須謹慎。這話說起來輕松愜意、高瞻遠矚,但菇農朋友要達到這要求卻難上加難。我國農村的信息渠道還非常閉塞,菇農的知識水平還相對偏低。在選擇種植品種時,菇農朋友或許能做到謹慎,但遠未達到“合理配置、把脈市場”的程度。即使菇農悟透了不能一窩蜂種植某一品種的真理,但受制于信息成本的高昂,仍難做到“不盲目”——總不能指望菇農拎著手提電腦,去做種植前期的市場調研吧。
那么,誰應該擔負起幫助菇農進行市場調研和指導種植的職責呢?各地的菌政官員大力提倡發展食用菌產業,狂吹這是什么朝陽工程,說什么要“想想富種蘑菇”之類的話題太多太多了,各地的食用菌協會名義是以協調種菇,又做了些什么?看著辛苦勞作的菇農朋友傷心欲絕。這些官員在“菇爛了”之后才冠冕堂皇地說什么不要盲目,于事何補?何不在種植之前,相關部門就組織力量對市場形勢進行判斷,對菇農進行必要的指導,防“增產不增收”于未然呢?
菌政部門的職能不僅在于管理,更在于服務。然而,目前有些菌政部門的服務意識卻仍停留在口號上。前幾年,吉林省某市香菇大豐收,但菇農卻陷入了賣菇難的尷尬境地,這才引起了當地政府的注意:政府官員倡議多吃香菇幫助菇農,甚至親自闖市場喝賣香菇……這些舉動被媒體稱為“愛心行動”。這在一定程度表明了政府部門的服務意識。但這種服務顯然流于形式,難以解決農村盲目生產的根本問題,對菇農的幫助杯水車薪,甚至有作秀之嫌。政府享有天然的資源信息優勢,理應具有強大的市場調研和調配能力,也毫無疑問擔負著對菇農進行生產指導的職責。與其做事后諸葛亮,還不如事先把指導工作做到家,那才是愛民之心的真正體現。這種現象,真不知道是當地政府的勤政愛民,還是懶政失職?
食用菌發展問題的關鍵就是提高菇農的效益水平,達到種菇富裕的目的,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的口號提出也有幾年了,這口號的內涵決不是號召幫菇農多種點菇,也不是對食用菌產品的滯銷作無用的惋惜和空洞的理論教化,而在于多做實事。如今,還種不種食用菌,種什么品種的食用菌,種植量多大,考驗的不是菇農的眼光,而是菌政官員的智慧。參考文獻略【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