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食用菌生產大國,但主要以菇戶種植為主,規模化種植水平不高。正是由于菇農小規模、大群體的發展才形成了今天的世界食用菌王國地位,菇農是中國食用菌模式的主體基礎。
工廠化、規模化種植取代菇農小規模種植有人心存樂觀,認為規模化是解決食用菌業大起大落的關鍵。事實果真如此嗎?山東九發集團規模夠大了,結果如何?
很顯然,規模化程度高了,也并未能抑制生產動蕩。有人責怪食用菌種植戶賺錢就一哄而上,不嫌錢就抽身而退,生產焉能不動蕩?其實,這怨不得人家食用菌種植戶,賺錢種,不賺錢當然就不種,這很正常。
有人言之,我們的規模化程度還不夠高,應盡快“消滅”小規模種植戶,發展規模化種植,才能保證生產平穩發展。對此,我個人認為,受地域特點和種植習慣等條件限制,小規模種植戶難以改變并且還是我們發展食用菌的主體,我們不能指望發展規模化種植解決所有問題。更何況,規模化、集約化種植業雖提高了生產水平,但也會導致周邊環境惡化等問題。因此,當前只能是因地制宜,發展適度規模種植,而不能盲目地搞超大規模集中種植。
近階段,食用菌小規模種植戶處在信息不對稱的地位,靠自身還抵御不了風險,那么,各級政府、菌政管理部門何不從現實入手,盡快完善監管體系,加強市場信息發布,引導種植戶調控規模,地方政府、菌政管理部門在發展食用菌種植業上千萬不要少了促,多了“放”。食用菌發展離不開政策引導,種植戶生產需要政府的扶持,發展初期時盼望政府出手相助,遇到難處時,更希望政府盡早出手扶一把。如不加以保護和引導,讓他們喪失了對食用菌種植生產的信心,那么,大跌之后跟著的一波大漲同樣讓人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