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論壇首發】最近一段時間,為了進行行業調查,走訪了從事食用菌經營的很多店,一家長白山野生菌經銷部的牌子打動了我,進店一看,所謂的野生菌多數是人工栽培的。只有少數是野生菌。看看近幾年城市里興起的蘑菇飯莊,什么宏錦記野生菇,什么小背簍野生蘑菇店……..。無不打著野生菌的招牌,這些都是野生蘑菇嗎?答案是否定的。
是什么原因致使人工菌大行其道?野生食用菌這幾年在全國各地飲食市場迅猛發展,而且這個市場還有繼續擴大的趨勢。所以,一些食用菌從業人員正是看中了這個市場的巨大利潤價值,都以人工菌假冒野生菌來牟取暴利。我真無奈這種現象。這種欺騙消費者的愚行一旦被消費者識破,失去的不僅是大量消費者和自己利益,更重要的是失去整個食用菌行業的信譽,以后恐難生存。
目前還真沒有專門監管機構來鑒別是否野生菌,這也許是人工菌惡意假冒野生菌的癥結所在。在吉林省,以往除了常見的榛蘑、凍蘑、木耳等野生菌外,以前消費者對野生菌知之甚少,不敢貿然食用;甚至每年都有吃野生菌中毒的事例,所以野生采集量很少,消費量也不大。只是在東部山區野生菌產量稍多一些,但山民一般多數都自采自用或當禮品贈送,投放市場的并不多。這幾年野生菌如同農村的雞蛋、山野菜一樣備受消費者喜愛,開始越來越多地走上消費者的餐桌。受到越來越多食客的追捧。 然而卻沒有一個監管機構對野生菌的真假進行鑒別。這就給了假冒者以可乘之機。誰都在吹噓自己的貨是野生的,都在干著以人工菌充當野生菌的勾當。政府有關部門難以對其監管。在農貿市場上,對蔬菜瓜果的監管有農業部門下屬的“菜籃子”食品安全監管機構,豬肉、牛肉等都有畜禽監管部門。然而,這些機構并沒有將食用菌(包括注明是人工生產的菌)列入監管范圍。如果要食品衛生安全部門來管,顯然它又不是食品衛生管理的范疇。如果讓質監部門來管,國家或全行業又沒有制定野生菌的鑒定標準,操作起來難度相當大。
菌政部門需盡制定野生菌和人工菌各自的行業標準,讓監管機構有標準依據進行監管,能打擊這些李鬼的出現,讓消費者能吃上真正的野生菌,確保菌類飲食市場健康發展。同時也要宣傳有些人工菌的營養價值并不比野生菌差,正確的引導消費,這種現象或許會有所改觀。參考資料略(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