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論壇首發】曾聽一位營養大師的講座,闡述未來人們的消費理念是“一葷、一素、一菇”,并且說我國發展糧食業是解決人們吃的飽的問題;發展畜牧業是解決了人們吃的香的問題;而發展食用菌產業是解決人們吃的好的問題。那么從這些理論闡述來推理,食用菌產品價格也理應高于葷類.
很不錯,最近幾天對長春市場菇價的調查來看,不少品種價格開始穩步升漲,金針菇達到了12元一斤,雙孢菇達到了8元一斤,茶樹菇、杏鮑菇等價格也開始上揚。部門品種的價格確實超過了豬肉的價格。但我也發現有些市民抱怨“菇怎么比肉還貴”?為什么菇超過肉價就有人不平衡?據省菌協陳宗澤會長到日本、美國等很多國家考察,國外很多城市,菇的價格就高于肉價,那么以后國內“菇價比肉貴”會不會也成為一個趨勢?一個常態?對于這些問題,我們怎么看?需要深層次的思考。
長期以來,我們國人有葷比素貴的習慣性思維,食用菌列為我國菜籃子工程,自然也跟著遭殃了,所以業內人士呼吁將使食用菌從蔬菜中拉出來,單成為菌物食品,或許有相當的道理。當今局部地方出現的菇價高于肉價,我認為很正常,也是未來的大趨勢。
食用菌漲價因素有很多種,比如遇到異常天氣影響,食用菌價格會上漲;或者每逢節假日的時候需方市場大增,食用菌價格也會上漲。這些因素對食用菌價格的影響都是短期內的,但我更加認為,勞動力成本上漲才是主要原因。我們知道,食用菌種植,即使采取工廠化也是做不到全機械化操作的,特別是接種、采菇等,即使拌料的時候能用拌料機,但采摘的時候也必須要用手工,需要消耗相當大的勞動力。但現在種菇的菇農,由于長期以來受菇賤傷農的影響,產業大軍尤其是菇農群體縮水厲害,菇農會越來越少,一些食用菌生產基地越來越難雇人,即使留下的種菇人員,他們以前覺得農村勞動力不值錢,人們覺得只要不雇人,自己的勞動用工不算成本。但現在,這個觀念已經糾正過來了,菇農把自己的勞動力也算入了食用菌價格。其實市場經濟地位本該如此。可怕的是現在農村年輕一點的,有點知識的勞動力都奔城市打工,現在菇農老齡化現象開始顯現,如果這些菇農老了,又去哪里找新的勞動力來種菇呢?日本的食用菌的今天也許就是我們的明天。這不是危言聳聽。
還有通過我的調查,菇價上來了,問賣菇的小經商戶,他們反映現在攤位成本也高了,而每天賣出蘑菇數量基本固定,價格雖漲但銷量不變,實際上沒多賺到錢;詢問一些菇農,菇農也說的很直率,別看近期零售市場上的菇價那么高,我們菇農并沒多掙錢;大多數食用菌都以鮮品銷售,鮮菇不易保存,流通環節出現投機和炒作的可能性較大。在一些“終端環節”的小販看來,不管價格高低,只要銷量不變,他們所承擔的費用也就不變。盡管批發價降了,零售價也不能跟著降,因為成本無法消化;運輸成本的增加也抬升了菇價。記得論壇曾經出現一位網友發的食用菌與小轎車似乎牛馬不相及的帖子,但仔細考慮,也有深意。前幾天我到長春市最大的食用菌批發市場---臺北大街蔬菜批發中心調研。每天各類食用菌到貨量維持在200—300噸左右,基本上日到日銷,多數菇種都是外省或外地購進,平菇批發價為1.3—1.5元/500克,而在本市其它的一些農貿市場,平菇的零售價則是2—2.5元/500克。很多小販表示,現在運費增加,賣價低不合算。
交通運輸及物流成本上升、人工費用上漲、農貿市場攤位租賃、環節過于繁瑣復雜和管理費漲價等,這些“疊加效應”形成食用菌從菇棚到餐桌的“漲價鏈”。食用菌弱勢群體的地位導致種植數量下降,市場供求失衡所致菇價上漲。城郊菇棚被大量房地產開發蠶食,種植面積也日漸萎縮,大城市周邊菇農減少,城市居民吃菇基本靠從數百公里甚至更遠的外地調運。這些因素不可能不導致菇的漲價。還有我國大部分省市曾經實施過 “菜籃子”工程不斷淡化,種菇優惠政策的喪失,迫使菇農轉行,也會造就菇的價格上漲。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菇的價格會堅挺,比肉越來越貴,人們會對此習以為常,見怪不怪,到那時食用菌的春節或許會到來!但愿菇價能比肉價高!參考文獻略【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