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久欧美,日韩精品资源,国产美女一区视频,一区中文字幕

易菇網-食用菌產業門戶網站
省級分站
分類網
  • 裝袋機
  • 當前位置: 首頁 » 動態 » 產業動態 » 正文

    敢于人先種蘑菇 廣開銷路網上賣


    【發布日期】:2011-12-01  【來源】:易菇網  【作者】:李汝斌

    劉澤華在大棚中察看蘑菇長勢

    劉澤華的家十分簡陋

    臨時工在給蘑菇“倒棚”

      寒冬已至,本是農閑時節,但薊縣出頭嶺鎮的村民卻忙得熱火朝天。
      這個距河北遵化只有20公里的村莊已經成為珍貴食用菌白靈菇的栽種基地,年底正是收獲的季節,不僅南方客戶長期住在村里收貨,連加拿大的商人也慕名而來。
      這些生活在大山深處的村民是從《天津日報》發現的致富項目,而把這些辛辛苦苦栽種的蘑菇賣出國門,則多虧了互聯網。

      蘑菇狀元 大棚為家
      天剛放亮,劉澤華老人就起床了,莊稼人的多年習慣,從不睡懶覺。
      68歲的劉澤華是出頭嶺鎮第一個種白靈菇的農民,他和老伴在村外面的山邊田地里種了三個大棚的蘑菇。
      劉澤華在大棚邊上蓋起了兩間磚房,帶著老伴搬了進來,最早只是為了種蘑菇方便,連他自己也沒想到一住就是8年,這里已經成了他和老伴的家。
      “劉大爺,我們來倒棚啦。”院里傳來幫工的村民的說話聲。
      田間的氣溫低,劉澤華家的窗戶結了一層水汽,他用手抹了抹窗子向外望去,6名村民已經來到門口。
      “這些都是出頭嶺的村民,我請來的工人。”劉澤華說,他和老伴年紀大了,家里沒勞力,就花錢雇村民來幫忙,他負責技術指導。
      但走進大棚卻看不到地上長著蘑菇,而是幾排堆成一米多高的白色塑料袋,每個袋子里都被塞得鼓鼓的。
      “蘑菇就從袋子里長出來,現在還不是時候,12月中旬以后才可以收第一茬。”拿起自己培育的蘑菇種,不善言辭的劉大爺來了精神,他說,這袋子里裝的是棉花皮和棒子面,這些就是菌種生長的“土壤”,他從北京農科院購買菌苗“母種”,經過自己的培育后,播種在這些“土壤”里,就可以長出價格昂貴的白靈菇了。

      百字新聞 改變命運
      上午10點多,工人們已把3個大棚的蘑菇袋子全都翻檢了一遍,把被感染發霉的袋子挑出來。翻動成堆的蘑菇袋子,下面的搬到上面,陰面的轉到陽面。劉澤華說,這樣做也是為了讓每袋蘑菇生長得更加均勻,有利于提高產量。
      白靈菇是菌類精品,原產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戈壁灘上,近十來年才被人工慢慢培育成可以種植的珍稀食用菌。
      說起為啥放棄種田改種蘑菇,劉澤華說,當年還是《天津日報》上一篇不足百字的新聞改變了他和全村人的生活。
      出頭嶺鎮位置偏遠,過去除了種小麥玉米,村民還種些蘋果、桃等,但產量和價格都不穩定。2000年,劉澤華在《天津日報》上看到了報道白靈菇在本市東麗區人工種植獲得成功的新聞,他突然萌生了試一試種蘑菇的想法。
      根據報道上說的地方,劉澤華坐了幾個小時的車,從大山里趕到東麗區,終于找到了那個種植蘑菇的人。“當時在天津種植白靈菇的人很少,人家一聽我想種,非常支持。”劉澤華笑著說,自己命好,對方不但無償提供栽培技術,還回收所有成品,這可讓他高興壞了。
      然而回到村里,劉澤華卻犯了愁,蓋大棚、買菌苗、雇工人……這一切都需要一筆不小的資金,很多村民對這個新鮮事物并不感興趣。
      “別人不干,我先帶頭干。”看好這個項目的劉澤華準備孤注一擲。他找來自己的兒女,以及幾個“膽大”的村民開會,動員大家集資和他一起種蘑菇。2001年8月,6個大棚在村邊建了起來。

      東麗取經 感動專家
      忙了一上午,工人們都各自回家吃飯了。
      老伴已經把午飯做好:炒白菜、饅頭、山芋、玉米粥。已經靠種蘑菇致富的劉澤華的生活依然非常簡樸。老人一邊吃飯,一邊和記者聊了起來。
      “第一年非常難干,我們幾乎每隔兩三天就去一趟東麗區,有時就住在那里,搞明白了再回來。”劉澤華說,當年通訊不方便,怕自家蘑菇種不好,他們就不停地到東麗去學習,學完了就回來照著做,遇到問題再坐車去學。后來為了溝通方便,幾個人又集資1200元給東麗的栽培技術員買了一部手機,在當時的2001年手機可是奢侈品呢。“不但免費給手機,我們還包了所有話費,不管是不是教授我們技術,只要不是國際長途我們都買單。”劉澤華很有魄力,而他們幾個“窮”山里人的豪爽,也讓技術員很感動,把所有技術都教給了他們。
      當年年底,第一個大棚出菇了,首茬蘑菇出了2000斤。按照回收價每斤15元計算,這一茬收獲的蘑菇賣了3萬元。“一棚蘑菇能收三茬,第一年這個大棚的收益98000元。”劉澤華說,一個大棚的收益是他們全村人種小麥總收入的2/3,而6個大棚的收益在當時就是天文數字。
      幾個合伙人頓時成了村里的“暴發戶”。
      劉澤華發財的消息很快就在村里傳開了,種菇致富更給村民們打了一劑強心針。
      “當時每天都有很多人來找我想學種蘑菇。”說起當年的情景,劉澤華記憶猶新,最多時一天來了幾百人找他,不只是本村的,還有周邊村子,甚至河北興隆、遵化一帶的農民,也坐著車來找他取經。劉澤華應接不暇,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都被打亂了。
      見此情景,鎮政府馬上決定把出頭嶺鎮發展成白靈菇種植基地,由劉澤華等幾個有經驗的人牽頭,幫助全村人都富起來。
      經過鎮里批準,村民們自籌資金把原來的麥田變成了栽培蘑菇的大棚,劉澤華負責給大家育種,指導種植。此時的劉澤華已成了技術專家,不再依靠別人支持,出頭嶺鎮的蘑菇栽培自成一家。

      農民上網 廣開銷路
      下午1點多鐘,一個操著南方口音的人來到蘑菇大棚,向劉澤華問完今年蘑菇的栽培情況,就急匆匆地開車走了。
      “這是一個做蘑菇生意的‘經紀人’。”劉澤華說,他們鎮的蘑菇名聲在外,現在很多上海、廣州的商販早已下了訂單。為了“搶”到第一批最好的蘑菇,有的廣東人就在村里租房住下來,一直到明年4月以后,蘑菇全部收獲完才回南方。
      “有些人春節都在我們村過,不回家,可見我們這里的蘑菇對他們吸引力有多大。”劉澤華顯得很自豪。
      出頭嶺鎮的蘑菇在天津知道的人都不多,他們又是如何打開全國市場,而且供不應求的?劉澤華說,他們是通過互聯網做生意的。
      “那還是2002年,我們當時還不懂啥叫互聯網。”劉澤華說,過去有東麗的種植戶回購,現在沒有了,村里人都開始種蘑菇,產量劇增,銷路頓時成了問題。
      一群生活于大山深處的農民,沒有銷售渠道,更沒錢去報紙電視臺做廣告。一次,一個年輕人告訴劉澤華,現在有了互聯網,不用花太多錢,全國全世界人都能看到。
      果然這么神奇?對新鮮事物來者不拒的劉澤華決定再做回“吃螃蟹”的人。
      于是,他們花錢在市里請人做了一個蘑菇銷售網頁,掛在網上推廣。沒想到,南方的客戶很快就打來電話,得知他們這里出白靈菇后,直接飛過來考察訂貨。令這些山里人更想不到的是,加拿大的商人也慕名而來,并且需求量很大。
      不過在培育過程中,很多村民也有賠錢的時候,最嚴重的就是蘑菇培育袋被其他霉菌污染。“如果發現和采取措施不及時,損失可就大發了。”劉澤華說,他自己也曾遇到過這類情況,一個大棚顆粒無收,損失10來萬元。
      在劉澤華的帶動下,如今除了出頭嶺鎮,周邊的河北省玉田、興隆等地也都建起白靈菇種植基地,形成了產業化種植生產。
      但掙了錢的劉大爺卻并沒有擴大種植,他有自己的道理。原來,他無償幫助村民們學會栽種蘑菇,而自己則開始拓展種菇的周邊業務,如育菌苗、收購儲存、代售等。
      “我把掙的錢都投到了蘑菇產業鏈的營銷中,通過建冷庫把村民栽種的蘑菇都收來儲存,留到天暖以后再賣個好價錢。”

     
     
    [ 動態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動態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本站  |  發展歷程  |  顧問團隊  |  會員入會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聯系我們  |  隱私政策  |  使用協議  |  信息規范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  |  鄂ICP備20002293號-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旅游| 谷城县| 八宿县| 贡山| 射洪县| 科技| 霸州市| 寻甸| 乌鲁木齐市| 武安市| 古浪县| 石嘴山市| 什邡市| 夏邑县| 长春市| 克什克腾旗| 旅游| 铁岭县| 白河县| 会昌县| 芒康县| 嫩江县| 呈贡县| 锡林浩特市| 呼图壁县| 太湖县| 湖北省| 宁南县| 旬邑县| 泽普县| 巴马| 尉犁县| 乌恰县| 哈巴河县| 昭通市| 甘泉县| 汝南县| 喀喇沁旗| 区。| 兴义市|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