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友洲在園區查看椴木銀耳生長情況
抓科技攻關 將產業做大做強
8月15日,通江縣民勝鎮周子坪村“百萬袋銀耳基地”的椴木銀耳第一次采摘結束。“這次共摘銀耳3200公斤,可收入57萬多元。”望著潔白如玉的耳花,業主趙友洲高興地說,“我有信心把‘通江銀耳’這張名片做好,把銀耳產業做大做強,做成精品,帶動周邊老百姓致富。”
今年41歲的趙友洲是土生土長的通江人,大學畢業后,做過裝修工,承包過服裝廠,當過包工頭,后來在外地一直從事房地產開發,經過數年的打拼,目前在建筑領域頗有建樹。
周子坪村村支書何維禮介紹了“百萬袋銀耳基地”的發展歷程。“2009年,在通江縣招商引資熱潮的引領下,在外事業蒸蒸日上的趙友洲毅然回到通江周子坪‘百萬袋銀耳基地’,當時的銀耳基地已初具規模。為實現將通江銀耳做大做強的夢想,趙友洲先后投入資金200多萬元,擴建廠房,添置設備,成立了通江縣九州科技公司。”
“我們從福建請回2名食用菌專家,并聘請通江具有相關經驗的5名專業技術人員作技術指導,與縣銀耳研究所共同成立食用菌科研所,他們經常深入園區,負責銀耳等食用菌新品種的培育、選型與栽培技術的指導推廣。”銀耳菌種制作師傅趙九龍介紹,公司一直秉承“科技為先”的發展戰略,狠抓科技攻關,始終堅持質量優先。
組建益民合作社 讓群眾直接受益
“自加入益民農業科技合作社后,公司為我們提供免費的技術指導,今年我家培育的18000根椴木銀耳已經進入收獲階段,預計可收入銀耳2500斤,純收入10多萬元。”入社社員張繼平算了一筆賬。
為了讓群眾直接受益,公司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與群眾組建益民農業科技專業合作社,通過兩年多的發展壯大,現已有56名社員加入專業合作社。
陳河鄉的任卓映、聶忠貴等種植戶談到:“公司免費為我們提供種子與技術,然后回收銀耳,讓我們每戶可以增收1.26萬元,讓大家真正‘零風險受益’!”
勵志建廠興業 幫農民脫貧致富
截至目前,公司先后帶動涪陽、陳河、板橋、平溪150多戶農戶發家致富,今年又投入300多萬元,租用周子坪村閑置的“下濕田”,擴建20多畝椴木銀耳生產基地,目前銀耳基地種植面積達100多畝,預計今年年產椴木銀耳80多萬斤,占全縣總產量的2/3,目前銀耳長勢喜人,已收獲銀耳3200多斤。
“我們現在也與城里人一樣了,在家門口上班,這里的活兒輕,既掙了錢,家務與農活又不耽擱,一舉幾得。”村民周鳳蘭與馮紹蘭邊摘銀耳邊說道。
目前銀耳基地解決了周圍三四十戶農民的就業問題,平均每月支付給農民的工資達9萬多元,每戶農民因銀耳產業額外增收3000多元。
期間,趙友洲談得最多的就是老百姓,這位致富不忘百姓的創業者談到了今后的規劃:“勵志竭精、矢志不渝!預計再投入一千多萬元,建立銀耳菌種廠,給農戶提供優質菌種,爭取帶動1000多戶農民種植銀耳,幫助他們脫貧致富。” (據巴中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