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在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浙江農民林星來正在為擴建廠房的事四處忙碌。
今年44歲的林星來,是永康石柱鎮田畈林村人。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他在青海創辦實業、投資房產,后又投身“綠色農業”,在高原摸爬滾打,遭受過挫折與失落,也品嘗到成功和喜悅。
帶富兩萬農戶
1997年,林星來到距離青海西寧31公里的互助縣闖蕩。15年奮斗下來,他創立了青海林泰集團,還兼并了互助縣電影院、電影公司,在青海,這個浙江農民名氣不小。
互助是一個農業大縣,農民的觀念卻相對落后。對土地有著近乎天然熱愛的林星來,看著當地農民捧著“金飯碗”,卻過著窮日子,心里很不是滋味,萌生了拼一拼的念頭。
2004年,林星來兼并互助縣農場,創建青海綠革農業新技術產業化有限公司,開始實施一場“綠色革命”。他在該農場80畝土地上投資3800萬元,建立“食用菌培育、種植、加工基地”,引進技術人才,帶動該縣6個鄉鎮1000多戶農戶開展反季節蘑菇種植,產品全部訂單收購。
青海傳統農業“歷史欠賬”較多,資金、技術及市場等都有待開發,不填上這些“漏洞”,要實現農業發展,企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就只能是一句空話,這也是該省很多農業企業普遍面臨的一道“坎”。
林星來的做法是:農民缺什么,就給“補”什么。
農民缺技術,他就組織免費培訓,先后為1萬多農民上了科技課;農民缺資金,他就成立了農業投資擔保公司,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擔保。
林星來說,他在青海最幸福的事,莫過于看到當地農民收益多了、腰包鼓了,他們臉上洋溢著的燦爛笑容。農業產業初見成效,農戶收入穩步提高。為感謝這個“農業帶頭人”,當地淳樸的農民提著一籃籃自家產的土雞蛋,一次次送到林泰公司,硬是要塞給林星來。
面對這份樸實的情感,林星來感動不已,他總是婉言謝絕,將送上門來的土雞蛋一一擋了回去。林星來對農戶們說,等大伙賺了更多的錢,發家致富了,他再收這些土雞蛋。
2007年8月,林星來公司投資開發的“食用菌及特色蔬菜農業產業化示范項目”在西寧市湟源縣北郊啟動,他的高原“綠色農業”事業像滾雪球一樣越做越大。目前已建成2萬畝蔬菜、菇類生產基地,使種植區內近2萬農戶直接受益,去年畝均增收1.5萬元左右。
玩轉綠色農業
前幾年,青海房地產風生水起,林星來為何不全力攻這個“聚寶盆”,卻轉而另辟蹊徑,投入大筆資金“玩”起農業?面對種種疑惑,林星來似乎總是氣定神閑,棋高一著。
林星來說,青海沒有污染,是一片凈土,這是發展有機農業、綠色農業的最大優勢,也是他鐘情農業的信心和希望所在。
目前,食用菌及特色蔬菜產業化項目發展勢頭良好,林星來以“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模式,即農業公司負責菌種供應、農產品深加工以及市場銷售,農戶只管種植,各司其職,共同發展。種植區內主要種植和加工蘑菇、青海胡蘿卜、枸杞等附加值高、經濟效益好及綠色農產品,同時引進荷蘭等國先進農業技術,對農產品從種子培育到加工成品進行全程管理,提高了產品的質量。
現在,林泰集團的雙孢菇、白靈菇、杏鮑菇等互助出產的優質食用菌以及胡蘿卜、枸杞等農產品暢銷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等國內各大城市,蘑菇還大量出口國外,綠革公司還被評為青海海東地區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省級科技示范園區”。
林星來說,公司今年將重點抓好農業產前、產后這“兩頭”,集中精力搞科研,推進農產品深加工;同時放手“中間”,鼓勵農戶承包種植,提供免費技術指導,利用青海獨特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大力發展綠色農業。
高原綠色農業順風順水,林星來在青海省的知名度也逐年提高。近幾年來,林星來先后被評為青海省勞動模范,被推薦為互助土族自治縣政協委員。對今年的目標,林星來充滿信心。他說,“綠色農業”市場廣闊,企業和農戶將會更有奔頭。
互助土族自治縣
位于青海省東北部,總面積3360平方公里,總人口36.54萬人。地處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大氣稀薄,空氣干潔,透明度好,太陽輻射光能資源較豐富。年平均日照時數2521.7小時,年日照率為57%,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和生態建設示范縣,也是青海省主要糧油、生豬、禽蛋生產基地。
全縣有耕地105萬畝,主產小麥、青稞、蠶豆、洋芋、油菜等;有160萬畝可利用天然草場,森林面積196萬畝,木材蓄積量名列青海省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