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批學習實踐活動中,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江莊鎮把后進村整頓轉化作為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試金石”,全力做好后進村轉化升級工作。到目前,5個后進村已全部實現轉化升級,邁出了新農村建設的新步伐。
整頓兩委班子,讓戰斗堡壘“強”起來。針對兩委班子渙散軟弱,帶頭作用發揮不夠的問題,鎮黨委以培養選拔帶頭致富能力強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能力強的“雙強”型村黨支部書記為目標,在治軟、治散、治懶上下功夫。該鎮利用班子改選和接收大學生村官等方式,對2名后進村黨支部書記和6名村“兩委”班子成員進行調整、補充,并通過選拔和培訓,讓多名政治素質好、服務意識強、懂經營、善管理的致富能手擔當重任。經過及時的“輸血”和“換血”,這些后進村的村班子由一盤散沙變成堅強的戰斗堡壘。如第三批學習實踐活動伊始,鎮黨委將后進村杏沃村黨支部書記撤換,由鄰近的“全區先進基層黨組織”前馬村黨支部書記兼任,并成立杏窩村黨總支,使杏沃村黨支部班子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加強黨員隊伍管理,使黨員形象“亮”起來。針對黨員帶頭示范作用發揮不夠的問題,鎮黨委充分發揮14名學習實踐活動指導員作用,通過組織黨員集中學習、開展大討論、召開黨員大會和組織生活會等方式,組織黨員認真學習黨在農村的有關方針政策,學習各類種養殖技術,并有的放矢的培育發展黨員典型戶,教育引導黨員切實發揮帶頭示范作用,有效促進了農村黨員“雙帶”作用的發揮,加快了后進村整頓轉化步伐。如周埠村在學習實踐活動中,扎實開展黨員“設崗定責”活動,通過給無職黨員設崗定責,增強無職黨員的責任感和服務意識,服務村內發展建設。通過強化黨員宗旨教育,改變了村內黨員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和得過且過的消極觀念,充分調動無職黨員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積極性。
化解遺留問題,把基層工作“帶”起來。針對歷史遺留問題造成后進村民心不穩、基層工作開展阻力較大等問題,該鎮集中力量、多措并舉化解矛盾積怨,引導后進村干群向前看、向先進看,將努力方向轉到發展和建設上,帶動基層工作順利開展。近年來,由于企業占地補償、公用道路施工拆遷補償等多年遺留問題,該鎮南莊村村民多次到區、鎮兩級政府集體上訪,使得該村成為全區有名的上訪村,不僅影響社會穩定大局,而且造成當地招商引資、農村公共設施建設等工作一直滯后不前。為妥善解決遺留問題,江莊鎮通過鎮班子成員包點、村兩委成員包戶、黨員干部帶頭做工作,化怨氣、樹正氣,盡最大努力解決上訪戶的生產生活難題。截至目前,共化解突出問題和糾紛8起,上訪現象銷聲匿跡,全村上下形成共謀發展、齊搞建設的積極氛圍,各項工作步入正軌。針對杏沃村原辦公樓因債務糾紛被法院查封、村兩委無處辦公的問題,新成立的前馬村黨總支采取協調、維修等多種辦法,借用部分村衛生室做為村部建設。同時借鑒前馬村黨建工作經驗,幫助完善了各項管理制度,規范村民代表議事、村務公開、村規民約和村務管理,并對近年來形成的黨建、黨風廉政建設及村務管理等檔案資料進行了歸檔整理,使該村村部成為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組織聯系黨員群眾、凝聚民心、提供服務的良好平臺。該村村民高興地說:“以前到村部開個證明,都沒個地方、找不到人。現在不僅辦事方便了,而且大伙兒沒事也都愿意來坐一坐,和村干部聊一聊。”
發展農村經濟,使農民腰包“鼓”起來。針對后進村經濟發展滯后問題,江莊鎮立足各村村情,理清發展思路,大力發展二、三產業,依托黨建平臺為集體經濟搭建發展平臺,使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明顯。該鎮在關口村、南莊村黨員中開展以“提高自身素質、增強致富能力、發揮先鋒作用”為核心的“黨員致富明星行動”,動員黨員干部率先試點、鼓勵種植大戶、致富能手從事食用菌種植,同時鎮財政拿出100余萬元作為創業致富獎勵基金,并在資金、土地、技術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扶持,共帶動100余戶農民共同參與發展設施食用菌產業,目前已實現建設占地1000畝、建有標準食用菌菇棚500棟、栽培面積30多萬平方米的規模,2009年戶均增收萬余元,讓周邊廣大農戶看到了致富希望,紛紛投身致富行動。預計今年食用菌產業園將達占地5000畝、菇棚3500棟、栽培面積達200萬平方米、年產食用菌3.5萬噸、食用菌深加工能力達每年3萬噸、實現產值2.4億元、利潤8000萬元的目標。
為民辦好實事,把民心“聚”起來。針對后進村長期以來村容村貌落后、群眾怨言不斷等問題,該鎮通過鎮財政投一點、幫建單位幫一點、村集體籌一點等方式,積極為群眾解決問題、辦實事,改善村內基礎設施建設。該鎮高村針對群眾反映夜間治安形勢不好的問題,由村集體補貼每戶30元、村民每戶自籌10元,為全村村民戶戶安裝防盜警鈴,并成立黨員干部、聯防隊員夜間巡邏隊,加強夜巡,治安形勢明顯好轉。關口村利用扶貧幫扶資金,對全村道路進行了硬化綠化,在村民廣場新建了標準籃球場,并邀請地方文藝團體下村演出,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周埠村在立足發展農村經濟、加快群眾增收步伐的同時,積極籌措資金40萬元,修繕村級道路1500米,安裝路燈60 盞,新建農業生產涵橋6眼(座),同時實施自來水改造2000米,改廁100余戶,讓廣大農戶真真切切感受到生產生活的便利,有效提高了村支部的威信和村民凝聚力。(王春生 王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