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寧夏涇源縣的菌菇大棚,濕潤的菌香里滿是豐收氣息。河北村大棚內,婦女們麻利采摘平菇;冶家村香菇大棚中,肥厚的香菇裝滿竹筐,一張張笑臉映著增收的喜悅。
“在家門口干活,一天能掙110元,還能照顧娃!”河北村村民馬香琴的話,道出了當地群眾的心聲。
涇源縣立足林多地少實際,將菌菇產業作為鄉村振興重要抓手,以“強龍頭、樹品牌、促增收”為目標,打出政策扶持“組合拳”:《2025年菌菇產業專班工作方案》,出臺4項獎補政策,投入3000余萬元完善產業配套,建成5個菌棒生產車間、4個菌菇交易中心、6家分揀配裝企業。各鄉鎮還與菌棒企業簽訂“訂單生產”協議,為產業發展筑牢“壓艙石”,讓菌菇產業有了堅實后盾。
2011年落戶的皇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為寧夏涇源縣首家閩籍企業,如今年產鮮菇45萬斤,季節性用工60至80人,年產值達500萬至600萬元。
在公司工作13年的技術工人馬六斤說:“學到了大棚維修、香菇種植等技術,每月工資4500元,年底還有補助,工作穩定得很?!苯衲辏瑢幭墓皆瓷锟萍及l展有限公司18畝羊肚菌銷售額達200萬元,眼下正緊張采摘赤松茸?!皩幭臎茉纯h的地理優勢、政府支持加上工人肯干,產品能遠銷東南亞!”公司負責人胡仁立說。寧夏博盛食用菌有限公司則聯動3個鄉鎮21個行政村,帶動240戶群眾發展小棚種植,產品覆蓋多省區。
“高校院所+企業+示范基地+村集體+農戶”模式,通過“訂單生產”“庭院經濟”“年終分紅”等方式,把農戶牢牢綁在產業鏈上。河北村依托菌菇產業園區等,帶動57人穩定務工,輻射周邊12個村130余人就業;涇河源鎮300余座菌菇大棚,讓200余戶群眾發展“庭院經濟”,村民通過土地流轉實現“一份土地兩份收益”。
截至目前,涇源縣已上架菌棒1000余萬棒,培育11個林菌基地、18個種植示范村,43個村集體經濟參與菌菇產業,帶動1450余戶農戶種植。從引進外地企業到本土產業壯大,從零散種植到集群發展,涇源縣用小小的菌菇,鋪就了“群眾增收、集體增效、產業增值”的鄉村振興新路徑,讓更多村民在家門口擁抱了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