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北京市啟動實施新一輪“百村示范、千村振興”工程以來,大興區魏善莊鎮秉持突出特色、區域聯動、持續發展的理念,全面提升了示范片區的整體環境風貌,并統籌升級了休閑農旅產業的發展。作為全市首批19個“百千工程”示范創建村之一,大興區魏善莊鎮李家場村憑借顯著成效和生動實踐,正繪制出一幅“戶戶有亮點、街街是風景、家家都和諧”的美麗鄉村新畫卷。11月8日,北青報記者探訪了大興區魏善莊鎮李家場村,發現青年農人正在為當地的農文旅產業融合貢獻智慧與活力,“百千工程”給村莊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變化。
走入李家場村,村頭的片林公園樹木蔥郁,小徑兩旁的野花色彩斑斕,每戶人家門前的花池、花箱里都生機勃勃。這里不僅是秉持持續發展理念的村落,也是許多網友心中的“夢中情村”。從多年前的手機游戲“開心農場”開始,到現在電商平臺上的澆水種樹、免費領水果,在手機上擁有自己的“一分田”,早已成為都市青年追求田園牧歌的新方式。記者了解到,大興區魏善莊鎮李家場村抓住這一契機,利用25畝集體農田,打造了游戲與現實相結合的智慧農耕體驗園。“目前,我們初步實現了在手機上種田、在現實中收獲的目標,滿足大家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和體驗需求。”園區負責人介紹道。據悉,智慧農耕體驗園通過搭建數據采集監控系統、智慧農田管理系統以及水肥一體化系統,可以遠程監測農作物的生長狀況和病蟲害情況。用戶可以通過手機一鍵操作控制水肥一體化設備,進行澆水、施肥等功能,真正讓農場游戲變成農耕體驗。此外,園區的現場管家還提供專業指導服務,幫助用戶的“一分田”健康成長。
村莊的蛻變不僅限于外在環境的提升,更在于內在產業的蓬勃發展。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智慧農業不僅為市民提供了休閑游憩的好去處,也激發了村內青年的創業熱情。
李家場村黨支部書記盧蘭淼欣喜地告訴北青報記者:“現在留在村里發展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他們成了‘新農人’,把我們當年的夢想傳承了下來。”盧蘭淼還表示,這些懷揣夢想、勇于創新的年輕人突破了菌菇業發展的困境,將老一輩積攢的經驗與文旅相融合,實現了從產量第一到質量第一的轉變,并將廢棄菌棒變成了種植底料,為李家場村的菌菇產業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選擇種植蘑菇,對我來說,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把發展傳統農業當作一種事業。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青年投身農業,挖掘更多傳統農業蘊含的優秀文化,并通過這些文化場景實現經濟效益的豐收。”“新農人”李震介紹道。他熟悉父親常年從事的菌菇“老本行”,又在校園學習和實踐中看到了市場的新需求。于是,畢業后返鄉創立了“李震家庭農場”,注冊了“首善鮮農”品牌,進一步滿足游客親近自然、體驗田園樂趣的需求。同時,利用微信、抖音等線上平臺進行直播推廣,不僅在本地區建立了穩定的銷售網絡,還將產品銷往全國各地。李震表示,希望通過家庭農場,讓更多的同齡人相信農業大有可為。當前,李家場村菌菇產業園主要種植30多種食用菌。在換茬及季節調整期間,還會種植紫隴椒、彩色水果西紅柿等經濟價值較高的作物,預計今年的經濟效益將達到323萬元。在園區菌菜種植過程中,土壤處理、菌棒制作、種植、管護、采收、輪作倒茬等操作崗位帶動了20余名村民穩定就業,集體增收50余萬元。
此外,北青報記者了解到,魏善莊鎮著力以李家場村為核心,設計了5條不同風格的旅游路線,豐富游客消費場景,打造農創市集和美食一條街,完善半壁店沉浸式民宿產業,發展鄉村新的文化場景與消費業態,構建起現代鄉村產業新體系,激發示范片區的輻射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