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溫要保持在24℃,濕度最低80%,一周后就出菇了。”10月16日,在寶豐縣珍稀菌產業園的平菇棚,科技小院項目負責人曼永峰正在向種植戶傳播種植技術。
今年49歲的曼永峰是寶豐縣食用菌協會理事長,也是寶豐縣珍稀食用菌科技小院項目的負責人。2022年1月,在寶豐縣科協的指導下,科技小院在該縣珍稀食用菌產業園成立。自成立以來,羊肚菌、赤松茸、香菇、木耳、平菇等傳統食用菌種植規模逐年擴大,食用菌產業由傳統種植逐步向規模化、設施化、工廠化生產轉變。
近年來,寶豐縣科協充分發揮科技小院優勢,創新科普理念,優化服務模式,積極整合社會資源,利用農閑季節組織食用菌栽培方面的專家到田間地頭進行技術培訓和指導,打造“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珍稀類食用菌栽培”等主題科普活動。通過科技趕集、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科技培訓、科普宣講等多種形式,廣泛深入開展送科技成果、科技信息下鄉活動,深受群眾歡迎。
通過科技小院項目的宣傳和培訓,一些原來不懂食用菌種植技術的農戶成了種植大戶。在幫助指導周邊種植戶解決生產過程中遇到的難題的同時,農戶的科技水平提高了,一批土專家、田秀才、致富能手脫穎而出。
今年55歲的程素家住周莊鎮辛莊村,她自2017年起到寶豐縣珍稀菌產業園打工,從事食用菌的育種、生產、加工等工作。2020年,程素在產業園承包了8個菌棚,成為食用菌種植大戶。“曼總經常親臨一線對我們進行技術指導,不論何時,凡是我們需要他前來幫忙解決的,他總是隨叫隨到,從不推脫。”程素說道。
在科技小院的引領帶動下,2023年,該縣發展林下食用菌種植示范點14個,示范推廣種植林下珍稀菌420畝,主要種植品種有羊肚菌、赤松茸等,有效地帶動廣大群眾增收致富,助力鄉村振興。
據了解,在促進食用菌產業發展方面,該縣通過與河南城建學院、河南大學、中國農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深入合作。在合作過程中,成功推廣了多個珍稀食用菌新品種,如“果味菇”“白松茸”“金耳”等,這些新品種不僅口感獨特、營養豐富,而且具有較高的市場潛力。(寶豐縣委宣傳部供稿 作者:李萬鵬 呂曉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