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萬物復蘇。近日,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鬧店鎮司莊村的曹燦超異常忙碌,他給剛剛孵化出來的螞蚱喂完牧草之后,又來到羊肚菌大棚里查看羊肚菌的長勢。在大棚中,只見一朵朵羊肚菌像一把把“小傘”錯落有致地“立”在菌壟里,長勢喜人。
“這些羊肚菌是去年11月份下旬最后一茬螞蚱出棚后種上的,今年4月初可以采摘,采摘完之后,正好天氣較熱了,接著可以養殖螞蚱。”曹燦超介紹,他的大棚采用螞蚱+羊肚菌輪作模式,這樣能實現一棚兩收,增加土地產值。
曹燦超今年39歲,是司莊村人。2013年,在外打工多年的他返鄉創業,最初創辦過代加工廠、養過豬、養過蝎子,后來了解到螞蚱養殖技術簡單,管理簡便,投資少還收益快,于是他系統學習螞蚱養殖技術,并購買了第一批螞蚱種,通過自繁自養,發展養殖大棚20個,每年畝收益14萬元左右。
在養殖螞蚱過程中,曹燦超發現,螞蚱對溫度的需求較高,適合在4月初至11月中旬之間養殖,但是11月下旬到3月大棚總是閑置,如何把有限的空間發揮出最大的價值?愛琢磨的曹燦超經過多番查閱資料、請教技術人員,發現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底是羊肚菌的培育時間,于是他想到了在螞蚱養殖的“空窗期”種植羊肚菌。
據曹燦超介紹,螞蚱和羊肚菌輪作主要有三大好處:一是讓土壤實現原生態修復。為便于收集蟲卵,螞蚱養殖時需要在棚底土地上鋪一層塑料,不需要利用土壤,因此在羊肚菌的空檔期養螞蚱,可以起到為羊肚菌生長抑雜菌、抗重茬的作用;二是一地多用,能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實現一地多產;三是菌渣和螞蚱糞便均可就地還田作為有機肥,能促進羊肚菌生長。
“螞蚱+羊肚菌”的輪作模式不僅讓“冬閑棚”變“效益棚”,還為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該村10余名村民一年到頭都能在基地里掙到錢,冬閑“棚”搖身一變成為村民們的“致富棚”。“現在年紀大了,干不了啥重活,現在擱這棚里干活,一天少說能掙70元錢,心里可滿足了。”司莊村村民張大爺說。
“目前來看,螞蚱收完種植羊肚菌,效益很可觀,養殖螞蚱一年從4月到11月能出3-4茬,一畝地一茬能產1000斤,去年一年算下來每畝收入14萬左右。最后一茬螞蚱出棚后,種上羊肚菌,畝產大約1000斤,畝均收益在4萬元。明年我將把所有的大棚都改成這個模式進行養殖、種植。”曹燦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