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弟,平湖市食用菌研究所所長、平湖市九豐家庭農場場長,嘉興市七屆、八屆、九屆人大代表,從事農業生產近四十年專注兩件事,一是對食用菌生產情有獨鐘,二是帶領農民共同致富。
坎坎坷坷的食用菌探索
朱元弟學校畢業之后,就到剛成立不久的新倉鄉菌種廠擔任技術員。在從江西省引進的技術輔導員指導下,開始第一次菌種培育。可能因為照抄照搬了不適應平湖氣候的技術,導致生產出來的菌種播種后菌絲出現萎縮。失敗是成功之母,從失敗中走出來的朱元弟越發勤奮,刻苦鉆研書本知識,通過對菌種培養料配方、水分比例、培養環境等試驗,創新了蘑菇菌種制作技術,他培育出來的菌種越來越受市場的歡迎。
1996年,蘑菇出口受到限制,菇農紛紛轉行。朱元弟一心扶持起來的蘑菇產業也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但是,他選擇的是依然堅守。白天,他在自己的農場耕耘。夜里,他在食用菌知識的海洋里鉆研,拓展視野,萌發新的思路。通過創辦蘑菇示范基地,帶領菇農打開國內市場的銷路,平湖的蘑菇產業得到發展。
不斷創新的食用菌研究
平湖市傳統種植的蘑菇由于品種單一,投料期集中,勞動強度大,農戶生產蘑菇的效益不穩定,影響菌菇種植行業的發展。
朱元弟積極引進開發食用菌新品種。2008年,他探索利用農業的廢棄物種植食用菌,開發了桃樹枝條種香菇、一枝黃花種平菇、蘆筍母莖種姬菇等技術。2014年,他推廣稻草種植大球蓋菇,不與農爭時、不與人爭糧、不與地爭肥,具有生產成本低、收益好、營養價值高等優勢。2017年,他引進開發食用菌新品種羊肚菌,連續兩年被評為平湖市最受市民歡迎的十大農產品。2018年以來,他又陸續引進黑雞樅、豬肚菇等食用菌新品種。
在朱元弟的帶領下,平湖市的食用菌產業步入了科技創新、效益倍增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他編著的《新編蘑菇高效栽培指南》2007年1月由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發行,并作為全國高校素質教育教材。
2019年,朱元弟把菌菇與文化搭上了邊,在平湖市當湖街道辦事處的支持下,在七彩金虹景區內建立嘉興市首個“菌菇文化科技館”。一方面開展公益性的食用菌研學活動,另一方面與上級院校開展科技合作交流,再一方面為菇農們建立食用菌培育培訓場所。自開館以來,已接待來客2萬多人。2019年11月,朱元弟獲得“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浙江省食用菌行業十佳先進工作者”;2021年10月評為“浙江省食用菌行業最美食用菌人”; 2023年9月,獲得“平湖市最美新農人”。
創新食用菌西瓜循環種植
朱元弟說:“鄉村振興,關鍵在于產業振興。創新驅動,則是產業振興的核心密碼。這是我從事農業近四十年最深刻的感悟”。2016年10月開始與浙江省農科院開展科技合作,引進食用菌新品種——羊肚菌,通過原材料及栽培方式三十多種的對比試驗,2017年2月上旬羊肚菌首次在杭嘉湖地區培育成功。羊肚菌的種植每年3月底就結束,結束后的羊肚菌大棚怎么提高利用價值?在位于當湖街道的平湖市九豐家庭農場基地,與一般瓜棚不同,九豐家庭農場的大棚基地采取“羊肚菌+西瓜”輪作模式種植。“我們在上一年11月份種植羊肚菌,到次年1月中旬即可收獲。2月下旬采收結束后,及時旋耕整地,在3月上旬就開始移栽西瓜苗,5月底至6月底收獲西瓜。一年下來,畝產羊肚菌600斤左右,精品西瓜3000斤左右,輪作后畝均總收益可達4萬多元。相比之前單獨種植西瓜的模式,如今的輪作模式收益高了不少。”朱元弟說。農場的西瓜與羊肚菌輪作,西瓜根系吸收了種植羊肚菌留下來的培養基中的養分,因此皮薄甜度高,西瓜擁有紅紅的沙瓤,吃起來松脆爽口。2023年年初又一種新思路在朱元弟腦海產生,嘗試培育不使用農藥的平湖西瓜,為了創造一年原始的生態環境,通過土地的修復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不久的將來也許又會有新的場景呈現在我們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