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7時許,延平區南山鎮江邊村村民魏正順和妻子童明珠吃完早飯,收拾好碗筷后,就結伴到延平區鴻運農業專業合作社的黑木耳種植基地“上班”去了。連日來,合作社組織村民搶收地里的黑木耳。
只見一排排菌棒整齊列隊,黑木耳長勢喜人。在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朱從軍看來,這一朵朵黑木耳就是江邊村增收的“金耳朵”。
“我們村是革命老區基點村,是南山鎮的偏遠高山村。全村220戶856人,有耕地924畝,大多是山垅田。”朱從軍說,因為村子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所以大部分村民之前都從事礦山石料開采、加工和運輸等相關產業。
然而,以犧牲生態為代價的礦山開采并不可持續。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國家宏觀政策對礦山開采活動進行嚴格控制,逐步取締關停。江邊村也不例外。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些年來,我們村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探索綠色轉型發展之路。”朱從軍說,在家的村民時常向村兩委反映,希望能有新的增收渠道。“村兩委干部多次商議并到建甌、三明以及浙江等地考察,尋找適合江邊村發展的新產業。”
此時,南平市“機關聯鄉村,黨建促振興”機制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朱從軍將村里的情況反映給結對共建的南平市教育局,得到了大力支持,市教育局安排南平市農業學校和南平市職業中專學校與江邊村對接,提供幫助。
有著3年下派經歷,從南平市農業學校到南平市職業中專學校掛職,擔任學校黨總支副書記的雷惠強就成了村里的“常客”。他還利用自己作為科技特派員的優勢,經常帶著兩所學校的“技術達人”到村里“串門”,并在村里掛牌建立了南平市職業中專學校勞動實踐基地。
“經過綜合考慮,并結合大家的意見,我們最終決定將村里的撂荒地開出來,種植黑木耳。”朱從軍說,江邊村的空氣、水質等自然條件都不錯,適合種植黑木耳。
說干就干。成立合作社、開墾撂荒地、購買菌棒、培訓村民種植……去年底,第一批黑木耳豐收。
“這是我們第一次種黑木耳,田間管理和技術方面還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產值估計有100萬元左右。再種的話,產量和產值肯定會更高。”朱從軍說,前幾天,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還帶著他們到建陽區曉富種業參觀學習,“企業老板說,不論村里想種什么,他們都可以免費提供種子和技術,在銷售上也會提供幫助。”
“我們的黑木耳喝山泉水長大,沒有農藥化肥,是純天然的綠色食品。”朱從軍說,“黑木耳采摘和晾曬不需要什么過硬技術,只要有愿意來采摘的村民,我們都歡迎。”
正在忙碌的童明珠笑著說:“去年12月開始,我們就在這里做事。離家近,方便照看家里,一個月下來,我們夫妻倆賺了七八千塊錢。”
青山綠水間,一朵朵黑木耳正成為江邊村民致富的“金耳朵”。
“我們村將繼續念好‘山’字經,做活‘綠’文章,打好生態牌,努力推動‘好風景’走向‘好經濟’、邁向‘好生活’。”朱從軍對未來滿懷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