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和縣歷陽鎮興圩村部,幾名工人將47個裝滿黑木耳的大紙箱搬上貨車,銷往馬鞍山市區。
“這一車黑木耳,能為村里帶來一筆不小的收入。”擔任興圩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的安徽工業大學黨委組織部組織員郭道江告訴記者。
興圩村種植黑木耳的地方曾是一處荒廢的學校。2021年6月,這塊廢棄地引起村黨總支部的注意。興圩村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干部各抒己見,“種黑木耳”的提議一出,大家都眼前一亮。經過市場調研,大家發現黑木耳投資不高、能賺錢,市場需求量大。
很快,興圩村駐村工作隊申報的黑木耳項目獲批。去年5月,該村在廢棄學校舊址平整土地、修路開渠,安裝滴灌噴灑設施,建起了一個黑木耳產業園,首批引進1.5萬根成品菌棒。
通過悉心培育和照料,黑木耳一轉眼便到了收獲季節。為了拓展銷路,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聯系了安徽工業大學、馬鞍山市體育局、和縣人民法院及馬鞍山市鹽業公司等多家采購單位。“截至1月中旬,已經銷出近2000公斤。我們雇了40多名工人,勞務費發放了八九萬元,除去這些成本,還凈賺15萬元。”郭道江說。
“采摘期,我們就幫忙采摘、包裝,幾個月下來有2000多元收入。另外,我平時還幫著看護院子、做保潔,一個月固定工資500元,這部分一年就有6000多元。”年過六旬的工人彭修龍說。
木耳生“金”后,興圩村將集體經濟收入用在了“刀刃”上,投資10多萬元,在4條共計3200多米的村道上安裝了65盞路燈,方便村民出行。該村計劃今年將之前新流轉的16畝土地也用于種植黑木耳,擴大再生產,并帶動群眾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