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人稱“木耳院士”。作為“全國脫貧攻堅楷模”,聯合國“糧食英雄”,這位目前國內食用菌領域唯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在吉林工作生活了55年。
“一路走來,我深知自己的根在吉林、心在吉林、事業在吉林。”日前,李玉院士在接受訪談時說,“是吉林這片土地培養了我、造就了我。”經歷了吉林省糧食產量從200億斤、300億斤……700億斤,到今年超過800億斤這樣波瀾壯闊的歷程,作為一名農業科學家,從韶華到年茂,可以在這片土地上學為所用,李玉頗為感慨。“這片熱土,是年輕人特別是農業科技工作者真正發揮作用的一片肥田沃土。”
菌類是天然的糧倉。在吉林的農業產業中,食用菌僅次于糧食、蔬菜、果樹、油料,產業規模排名第五。李玉團隊通過選育品種、推廣種植方法,讓小小食用菌變成了大產業。食用菌產業最大的優勢是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和不與其他行業爭資源。如今,蘑菇產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重要的組成部分,支撐著國家的食物安全。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時提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要堅持“四個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的廣度和深度進軍。對此,李玉深有感受,尤其第四個“面向”,更是他多年來始終積極倡導的。與蘑菇打了幾十年交道,李玉說,生命健康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吃得健康,而食用菌就是生命的重要原動力之一,因此,更要抓緊探索康養產業和食用菌產業的有機結合,做好食用菌大工程。
現在,李玉院士科研團隊除了在原有的循環農業經濟方面繼續擴大戰果,下一步還將把菌物藥作為開發重點。目前,在團隊的支持下,我省在合隆鎮八家子村建立桑黃基地,在磐石建立中國最大的單體靈芝種植基地,使當地的食用菌產能進一步釋放。
食用菌產業的迅速發展,這背后則是科技創新和人才支撐的力量。
多年來,李玉培養了一大批菌物學領域的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國內多名菌物學人才加入到李玉的研究團隊,其中不乏來自“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學者,為國家創建了較為完整的菌物科學與食用菌工程人才培養體系。隨著團隊的學科人才結構更加合理,綜合研究能力不斷增強,李玉也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吉林留才引才政策、環境的不斷優化。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不斷推出人才新政,制定了含金量越來越高的激勵政策,打造創新環境,人才環境優勢成為吉林新的發展底色,“吉人回鄉”成為振興吉林發展的新常態。李玉說,這些變化都為科技工作者,特別是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創造了非常好的條件和機遇。
近年來,高校人才匯集的第一方陣已經成為廣泛共識。李玉舉例說,吉林農業大學積極落實省委、省政府人才新政,依托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吉林研究院、吉林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智慧農業研究院搭建高端人才來吉工作平臺。“十三五”以來,該校全職引進高層次人才17人,柔性引進朱蓓薇院士等高端人才35人,一年來新增萬人計劃專家2人、長江學者3人、優青1人,這些人才為學校打造領跑新農科建設的“吉林樣板”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當前,全省上下穩步推進“六個回歸”、全力構建現代產業格局、加快發展綠色低碳經濟、重點建設百億級千億級重大項目、積極促進“五個合作”,為更多人才在這片興業熱土上干事創業、建功立業提供了廣闊舞臺。
“我堅信,未來的吉林機遇無限、活力無限。”李玉對這片熱土依舊充滿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