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走進畢節納雍縣寨樂、董地、羊場等鄉鎮,沿途微風帶來陣陣丹桂飄香,而映入眼簾的另一道風景線便是成片雪白的紅托竹蓀大棚,深入大棚內部,百姓勞作的笑容,遍地矗立的菌棒,爭相破土而出的紅托竹蓀更是讓人眼花繚亂。
畢節納雍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貴州省深度貧困縣和掛牌督戰縣,為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和省委產業革命的重要決策部署,該縣立足“產業+扶貧”思路,將紅托竹蓀打造成地方一大特色產業,并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由生物科技公司負責菌棒供應、技術指導及產品回收,合作社負責具體經營管理,貧困戶入股合作社及參與種植方式進行運作,最終按一定的比例進行分紅。根據納雍縣政府規劃,全縣將建設紅托竹蓀四季出菇大棚3000棟,每棟大棚每年可栽培紅托竹蓀菌棒8800棒,年產紅托竹蓀鮮品約4000噸,可帶動1500人參與紅托竹蓀大棚管理,并優先聘用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種植和管理。
農行畢節分行立足助推貧困戶增收致富這一目標,結合納雍縣紅托竹蓀產業發展實際,創新推出“紅托竹蓀產業扶貧貸”,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體提供信貸支持,讓合作社出資的老百姓“資金變股金、資源變股權、農民變股東”,解決紅托竹蓀的種植、收儲、加工及流通等環節的資金需求。截至2020年9月末,該信貸產品僅推出2個多月的時間,已向種植紅托竹蓀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放貸款3370萬元。小小紅托竹蓀,將“托紅”百姓致富夢。
“紅托竹蓀產業扶貧貸”產品的創新推出,讓地方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能夠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也因此留住了多數外出務工人員。納雍縣小羊場鄉新聯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王永勇便是受益者之一,“因文化水平不高,基本上都是靠賣苦力賺錢,而之前在家鄉就算是賣苦力也找不到一份穩定的工作,所以常年都是在外務工,家里讀書的小孩也只能靠爺爺奶奶幫忙拉扯,每年也只是春節才能和孩子見上一面,更談不上輔導孩子的功課了”,王永勇哽咽地說道。“現在好了,家門口都建起了紅托竹蓀大棚,在大棚內務工月收入達5000多元,既保證了基本的生活開支,又能照顧小孩和陪伴老人”。說完,王永勇臉上露出了微笑。
據納雍縣羊場鄉鄉長李璇介紹,羊場鄉種植紅托竹蓀的合作社已達10家,務工人員達300余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近100人。目前農行畢節分行已向羊場鄉的6家合作社發放貸款2870萬元,解決了種植紅托竹蓀菌棒、人工費用等方面存在的資金缺口困難。目前得到農行畢節分行信貸資金支持的6家合作社共種植紅托竹蓀約256.53萬棒,每年可產紅托竹蓀約77萬斤,銷售收入約2700萬元。
說到種植紅托竹蓀,專業性和技術性更是不可缺少,僅靠傳統經驗遠遠滿足不了需求。目前在小羊場鄉新聯村紅托竹蓀基地務工的袁勝富便經歷了這一變遷。據其介紹,以前在其他縣城見過在林子下栽培紅托竹蓀的,僅靠傳統經驗,一年只能收獲一季,如果年份不好,連種子錢也要賠進去。而現在合作社來了,生物科技公司人員也來了,在大棚里面種植紅托竹蓀,不怕受天氣影響,一個棒可以產4-5兩竹蓀。現在合作社務工的人員大部分都是優先從貧困戶中選擇有勞動能力、脫貧意愿強的人員,技術人員也很耐心地指導大家該怎么做,需要注意些什么,讓貧困戶實現從解決就業崗位到學習種植技術、培養創業意識的轉變,真正實現了“授人以漁”。
農行畢節分行黨委書記、行長蔣承業表示,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活水”的灌溉,農業銀行作為黨的銀行、國家的銀行,服務“三農”是我們的使命和責任。下一步,農行畢節分行還將繼續加大紅托竹蓀產業扶貧貸資金的注入,助力地方將紅托竹蓀產業做大做強,讓紅托竹蓀產業扶貧貸真正“托紅”百姓致富夢。
據悉,為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支持地方經濟發展,該行還積極向地方發放精準扶貧貸款。截至2020年9月末,該行精準扶貧貸款余額已達50.72億元,較年初增加14.09億元,增速達38.48%,帶動服務貧困人口達17.13萬人,較年初增加11.25萬人。精準扶貧貸款增量及增速均在全省農行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