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官塘鄉荷洋村百祖山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百畝油茶基地里記者看到,顆粒飽滿的“山稻”、龍爪粟、米仁、藜麥果實, 在微風中不停地搖擺,一片豐收在望的景象。
2013年,基地負責人吳學錢流轉山地種植1000多畝油茶,考慮到油茶幼林地力水平低、前期經濟效益低的實際,市林科院和縣林業局技術人員鼓勵他利用林蔭空間,發展林下旱糧種植,提高綜合效益。
產量的話相對來講龍爪粟稍微高點,畝產達到四百多斤,我們市場上只能賣十塊錢一斤,也就幾千塊錢,薏仁也差不多,旱稻也四百多斤。
通過兩年的摸索,林糧間作模式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存在效益不突出的問題。2017年,基地在麗水市林科院和縣林業局幫助下引進大球蓋菇,在油茶林間套種。經過三年的摸索,“林-糧-菌”循環復合經營模式栽培大球蓋菇技術已經成熟,通過實驗,一個平方能夠產大球蓋菇二十多斤,每畝可產3000到4000斤,純收入五六千元。接下來,基地將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經營效益。
旱糧的這么種秸稈,來就地種大球蓋菇進行轉化,一個方面可以提高經濟效益;另外一個,我們可以通過種植大球蓋菇以后,大量菌糠回到油茶林地,可以比較快地改善油茶林地的土壤結構跟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