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0多個貧困縣將食用菌作為重點發展產業
據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所長孫達鋒介紹,有著“素中之葷”美譽的木耳,千年以來都是老百姓餐桌上喜聞樂見的一種食物。近年來,隨著消費需求的增加,高品質黑木耳已成為云南本地食用菌主栽培品種之一,包括昆明、保山、德宏、文山、普洱、西雙版納等地種植的產量和規模也在不斷擴大。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400多個貧困縣選擇食用菌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重點發展支柱產業。”石林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李雄彬在會上稱,石林“高海拔、日照長、溫差大”的獨特地理環境,為黑木耳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極具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場開發潛力。六年前,昆明旭日豐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將黑木耳生產種植技術引進到石林縣。現如今,高原云耳產業已在這里扎下了根,生產種植規模逐年擴大,不僅建立了石林云耳標準品牌、還創造了石林云耳技術優勢,同時探索實踐“企業+集體經濟(合作社)+貧困戶”產業幫扶模式,有效帶動了農戶增收致富,成為當地鄉村振興戰略中產業興旺的主力軍。
深入推介“云耳”品牌才能做強做大產業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看來,木耳生長周期短,見效快,帶動產業發展的效果十分明顯。云南野生菌早已馳名海內外,相比之下,“云耳”產業的推廣力度遠遠不夠。他進一步分析稱,“云耳”相對于北方特殊的生長環境、水分、氣候造就了獨特的口感和外形,因此其在國際具有上一定知名度。“但現實情況是墻內開花墻外香,云南省在“云耳”的人才支持、科研保障方面還比較欠缺,對于它的價值缺乏深入研究。”李玉表示,云南省應該拿出更多經費、人員來支持這個產業發展,深入推介“云耳”品牌,才能做強做大產業。
吉林農業大學教授姚方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借著國家扶貧政策的東風,食用菌產業迎來發展春天,可謂是遍地開花。然而,由于黑木耳種植進入現代栽培技術的時間短,無論是人才還是技術推廣上都跟不上,如何保障產品的安全與品質呢?她提出了適度發展的觀點,“云南各地還要充分考慮食用菌基因‘漂移’是否會影響到原有野生菌的情況。”
云南省野生菌保護發展協會副會長趙永昌指出,制約我省黑木耳產業蓬勃發展主要存在三個問題,其一,在省內,還沒有專門研究黑木耳的人才隊伍,包括菌種栽培,保鮮加工方面都急需這方面的人才;其二,在國家退耕還林,停止采伐天然林的情況下,發展黑木耳、香菇都面臨原材料缺少的問題,可通過農作物秸稈和經濟林秸稈替代,適當條件下的建房林木也行;其三,云南食用菌所涉及的管理部門較多,整個支持力度比較分散,對產業發展不利,他建議由農業部門負責管理。
云南企業大膽創新探索出一條新路徑
面對專家提出的上述一系列問題,云南已有企業大膽探索出一條新路徑。昆明旭日豐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姚遠告訴記者,目前該公司在菌種、種植管理、產品、流通、可追溯等多方面建立了一系列標準,嚴控黑木耳品質。在合作模式方面,推崇政、企、合、民聯動模式,“政府和企業一起對合作社和農民進行幫扶,政府承擔政策落實、資金配套、資源扶持等幫扶手段,而企業承擔產業規劃、標準輸出、技術指導、協議包銷等幫扶手段。這種模式中,鄉村能人帶動產業發展的‘頭羊效應’和合作社標桿作用結合起來,就能發揮出1+1大于2的影響力,貧困群眾也能產生通過產業實現脫貧致富的志向和內生動力。”
姚遠認為,在品牌建設方面,利用好云南藍天白云、青山綠水的生態環境和馳名海內外的野生菌資源,政府、協會、產業從業者共維護“高原云耳”這一區域品牌,制定一套完善的品牌使用授權標準。在農產品品牌建設中,將整合銷售渠道為單一出口,對整個產業的品種專利、種植、采收、推廣等流程進行統一設計規劃,創立質量標準體系。而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該公司設置有專門的培養體系,有效彌補了人才缺失的短板。
“實踐證明,這些模式重點提升了食用菌產業的標準化、模式化、品牌化水平。以標準作為融合點,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通供應鏈、培育品牌,食用菌的質量和競爭力得到全面提升。”姚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