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抓科研、一手抓扶貧,在貴州大學,一群專家學者共同組建的食用菌產業團隊,為我省貧困地區實現脫貧摘帽貢獻著力量。這支由貴大農學院徐彥軍教授領銜、一大批專家學者為團隊骨干的團隊,旨在服務農村產業革命,提供技術支持、建立技術示范區,促進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
木材邊角料 變身食用菌菌棒
“2013年6月,無意中在雜志上看到徐彥軍教授的《速生樹培養料對香菇‘慶科20’生長及產量的影響》論文,這才知道原來木材邊角料廢料可以用于食用菌種植,于是找到他學習。”貴州永興農業董事長陳金棒說,通過徐彥軍教授的指導,能將木材加工產生的邊角料循環再利用,并且用于食用菌種植,“還能帶動當地農戶脫貧致富,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作為貴大食用菌產業團隊的領軍者,貴大農學院的徐彥軍教授2013年至今一直對三都縣食用菌產業進行技術幫扶。
永興農業剛開始種植食用菌時,因分不清冬菇和夏菇的種植季節,從而導致香菇產量低下,同時對于香菇從種植到出菇的流程掌握不清,導致香菇產出后品質較差。徐彥軍教授通過實地調研和認真分析后,發現了這一問題。從而對癥下藥,不僅傳授企業香菇種植的專業知識,還規范滅菌、接種、養菌、刺孔、轉色、出菇的整套管理流程,同時,針對當地木材的材質以及氣候、溫度等條件,為企業進行了香菇的優良菌種篩選,最終決定在當地推行冬菇“L241-4”及夏菇“慶科212”等優良品種,不僅使香菇在外觀形態和品質上得到了改觀,也收獲了很高的產量。
在徐彥軍教授團隊多次幫扶后,永興農業從最初只有幾萬棒食用菌種植的規模,發展到擁有年產500萬棒的菌棒廠和周年出菇的示范基地。該企業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目前已輻射帶動了12家合作社500多戶貧困戶共同發展,公司也先后成為了縣、州、省級扶貧龍頭企業。
除了與三都縣永興農業開展產學研合作,徐彥軍教授團隊從2011年開始就在印江縣推廣“食用菌膠囊菌種接種”“菌棒開放式接種”等技術,經過6年多時間的實施,印江縣8個鄉鎮已建立生產基地13個,各基地累計總產值達90852萬元,實現利潤49538萬元,提供了2100多個工作崗位。
茶園套種技術 實現蟬花種植增收
貴大生命科學學院的鄒曉教授是食用菌團隊的骨干成員之一。作為食用菌蟬花種植的專家,他說,蟬花的已有800多年的食用歷史,蟬花具有鎮靜、提高人體免疫力的作用,對慢性腎病有很好的輔助形式。由于自然界蟬花短缺,近年來,蟬花的人工培養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貴州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常年相對濕度在70%以上,植被類型多樣,十分適合進行大規模的蟬花栽培。
鄒曉團隊研制出的茶園套種技術,可以直接讓農戶拿到制好的菌種,直接在茶園中套種進行。“所謂茶園套種,就是利用茶園下茶株間的土地空間,栽培食用菌蟬花。”據鄒曉介紹,在推行茶園套種技術后,一畝茶園收入在原來5000-6000元的基礎上,可再增加至少1000元收入。“茶園套種的方法旨在實現仿生態栽培,以減少對天然野生蟬花的開采,從而減緩蟬花野生資源短缺的壓力,同時也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值。”
目前,食用菌團隊已分別在開陽縣、鎮遠縣和湄潭縣建立蟬花種植示范點3個。同時,鄒曉與生命科學學院葛永怡教授一起合作,將該種植技術推廣到威寧縣石門鄉,繼續完善技術方法,增加示范點及示范力度。
珍稀食用菌種植 技術助力產量提高
貴大食用菌產業團隊的另一骨干成員文庭池教授,是貴大西南特色藥用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教授,在康冀川教授的帶領下已經在紅托竹蓀栽培微生物生態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方面取得了部分進展,為其產量的提高和防病抗病提供了技術支撐。
文庭池教授表示,紅托竹蓀是貴州特色的珍稀食用菌,是舉世公認的“山珍之王”,全省規模化發展每年有望達到上百億的產值。要做好紅托竹蓀產業離不開種植戶和企業,目前種植戶和企業主要采取固體菌種接種,固體菌種具有生產效率偏低、菌包發菌周期長、污染率高等缺點。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文庭池教授帶著研究生開始攻關“竹蓀液體種”,“食用菌液體種”已經廣泛應用,不僅接種效率高,而且能縮短生長周期并節約成本。
截至目前,文庭池團隊已經在貴安新區,貴陽市烏當區、花溪區久安鄉、高坡鄉,安順普定、畢節威寧、興義市以及三穗縣、冊享縣、三都縣、黔西縣、湄潭縣等地針對林業系統林下食用菌仿野生栽培技術,食用菌高效栽培技術,香菇錯季栽培以及蟲草栽培等技術,為當地農戶、農技工作人員、農村致富帶頭人等開展培訓共計2500人次。
木材邊角料 變身食用菌菌棒
“2013年6月,無意中在雜志上看到徐彥軍教授的《速生樹培養料對香菇‘慶科20’生長及產量的影響》論文,這才知道原來木材邊角料廢料可以用于食用菌種植,于是找到他學習。”貴州永興農業董事長陳金棒說,通過徐彥軍教授的指導,能將木材加工產生的邊角料循環再利用,并且用于食用菌種植,“還能帶動當地農戶脫貧致富,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作為貴大食用菌產業團隊的領軍者,貴大農學院的徐彥軍教授2013年至今一直對三都縣食用菌產業進行技術幫扶。
永興農業剛開始種植食用菌時,因分不清冬菇和夏菇的種植季節,從而導致香菇產量低下,同時對于香菇從種植到出菇的流程掌握不清,導致香菇產出后品質較差。徐彥軍教授通過實地調研和認真分析后,發現了這一問題。從而對癥下藥,不僅傳授企業香菇種植的專業知識,還規范滅菌、接種、養菌、刺孔、轉色、出菇的整套管理流程,同時,針對當地木材的材質以及氣候、溫度等條件,為企業進行了香菇的優良菌種篩選,最終決定在當地推行冬菇“L241-4”及夏菇“慶科212”等優良品種,不僅使香菇在外觀形態和品質上得到了改觀,也收獲了很高的產量。
在徐彥軍教授團隊多次幫扶后,永興農業從最初只有幾萬棒食用菌種植的規模,發展到擁有年產500萬棒的菌棒廠和周年出菇的示范基地。該企業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目前已輻射帶動了12家合作社500多戶貧困戶共同發展,公司也先后成為了縣、州、省級扶貧龍頭企業。
除了與三都縣永興農業開展產學研合作,徐彥軍教授團隊從2011年開始就在印江縣推廣“食用菌膠囊菌種接種”“菌棒開放式接種”等技術,經過6年多時間的實施,印江縣8個鄉鎮已建立生產基地13個,各基地累計總產值達90852萬元,實現利潤49538萬元,提供了2100多個工作崗位。
茶園套種技術 實現蟬花種植增收
貴大生命科學學院的鄒曉教授是食用菌團隊的骨干成員之一。作為食用菌蟬花種植的專家,他說,蟬花的已有800多年的食用歷史,蟬花具有鎮靜、提高人體免疫力的作用,對慢性腎病有很好的輔助形式。由于自然界蟬花短缺,近年來,蟬花的人工培養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貴州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常年相對濕度在70%以上,植被類型多樣,十分適合進行大規模的蟬花栽培。
鄒曉團隊研制出的茶園套種技術,可以直接讓農戶拿到制好的菌種,直接在茶園中套種進行。“所謂茶園套種,就是利用茶園下茶株間的土地空間,栽培食用菌蟬花。”據鄒曉介紹,在推行茶園套種技術后,一畝茶園收入在原來5000-6000元的基礎上,可再增加至少1000元收入。“茶園套種的方法旨在實現仿生態栽培,以減少對天然野生蟬花的開采,從而減緩蟬花野生資源短缺的壓力,同時也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值。”
目前,食用菌團隊已分別在開陽縣、鎮遠縣和湄潭縣建立蟬花種植示范點3個。同時,鄒曉與生命科學學院葛永怡教授一起合作,將該種植技術推廣到威寧縣石門鄉,繼續完善技術方法,增加示范點及示范力度。
珍稀食用菌種植 技術助力產量提高
貴大食用菌產業團隊的另一骨干成員文庭池教授,是貴大西南特色藥用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教授,在康冀川教授的帶領下已經在紅托竹蓀栽培微生物生態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方面取得了部分進展,為其產量的提高和防病抗病提供了技術支撐。
文庭池教授表示,紅托竹蓀是貴州特色的珍稀食用菌,是舉世公認的“山珍之王”,全省規模化發展每年有望達到上百億的產值。要做好紅托竹蓀產業離不開種植戶和企業,目前種植戶和企業主要采取固體菌種接種,固體菌種具有生產效率偏低、菌包發菌周期長、污染率高等缺點。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文庭池教授帶著研究生開始攻關“竹蓀液體種”,“食用菌液體種”已經廣泛應用,不僅接種效率高,而且能縮短生長周期并節約成本。
截至目前,文庭池團隊已經在貴安新區,貴陽市烏當區、花溪區久安鄉、高坡鄉,安順普定、畢節威寧、興義市以及三穗縣、冊享縣、三都縣、黔西縣、湄潭縣等地針對林業系統林下食用菌仿野生栽培技術,食用菌高效栽培技術,香菇錯季栽培以及蟲草栽培等技術,為當地農戶、農技工作人員、農村致富帶頭人等開展培訓共計25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