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在上海舉行的“2018年盒馬新零供關系大會”上,作為鮮生核心品牌供應商成員,青島聯合菌業獲得了阿里巴巴-網商銀行供應鏈金融的一筆信貸支持。
“聯合菌業將努力跟進盒馬鮮生的全國拓展步伐,幫助盒馬鮮生在食用菌品類市場獲得領先地位。”聯合菌業創始人王偉說。
青島聯合菌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是生鮮行業少有的全產業鏈整合型發展的公司。在食用菌市場,把攥著“光伏菇鄉”渠道品牌和“食菌紀”零售品牌,借力新零售“野蠻生長”。
整合供應鏈,培育大流通渠道品牌
王偉的食用菌事業起步于2012年。彼時,他在中國最大的光伏農業集團華盛綠能公司擔任銷售副總監,集團在全國有120個千畝以上的光伏農業綜合體,而畝產高、效益高的食用菌正是光伏農業的主力品種。
長期任職銷售崗位的王偉,對“渠道”這一行業“痛點”感受很深。
“食用菌有上百個品種,市場上銷售的只有十幾個。因為在講究效率和成本的傳統流通渠道下,保質期較短的草腐菌類品種、區域市場認知度低的品種都被渠道商過濾掉了。”
傳統流通渠道,即農產品從大一級市場到二級市場、縣區級市場、農貿商超的銷售渠道。這種模式造成食用菌流通品種較少和終端價格過高。一箱10公斤的金針菇出廠價在50元左右,每級市場加價10到15元,市場終端價格要100元,基本要翻一番。
“生鮮的核心就是要快,不能讓產品保鮮期浪費在渠道里。”
在食用菌這個最原始的農產品市場中,王偉進行了“從0到1”的商業模式探索。他意識到,只有整合起全產業鏈,打通從源頭到運輸、銷售的全鏈條,才能徹底解決渠道不暢的問題。
此前,在小、散、亂的食用菌市場中,還沒有一家公司能夠打通整個產業鏈條。一開始,王偉在與上游廠家接洽時處處碰壁,也受到來自傳統銷售商的競爭。最終,王偉決定壓縮利潤、快速走量,拿到大型生產基地和供應商的大片區代理權。
“通過價格戰,我們獲得了很多基地和大企業在北京、上海、江蘇、山東等地的總代理權,也就意味著,這些地區的大型商超都要從我們這里進貨。接下來的整合就順暢多了。”
渠道整合的另一底氣在于公司的產業基礎。近水樓臺先得月,在華盛綠能的120個光伏農業基地中,就包含有一批自建的食用菌生產基地,加之在韓國、美國、日本發展的3個海外基地,華盛綠能種植的食用菌品種有30多個。
通過整合上游基地和自建基地,公司的食用菌品種達到近70種,形成了強大的源頭控制能力。同時,公司還在全國布局了20多個倉儲中心,實現了分揀、農殘檢測、包裝加工、質檢、城配等全流程一體化。
2013年,王偉完成了流通渠道整合,中國最大的食用菌大流通渠道品牌“光伏菇鄉”誕生了。
開發場景化產品,打造新零售品牌
在打通上游、中游渠道的同時,王偉一直在尋找進入消費端的路徑。恰逢2015年,中國互聯網迎來風口。王偉帶著“光伏菇鄉”正式創辦聯合菌業,公司由昌盛集團旗下的青島農灣孵化器有限公司控股。
“我們發現,一種125克小包裝的金針菇,每天可以銷售30噸,換算一下大概是十幾萬包。這意味著起碼有幾萬個家庭在購買,這就是一個流量入口。”王偉將公司App的二維碼印到這種金針菇的包裝袋上,通過返現方式刺激用戶下載,三個月時間,就在山東積累了7萬個用戶。但這與王偉的預期相去甚遠,且App用戶粘性低、單次購買量低。然而,銷售模式的創新還是引起投資者的興趣,2015年10月,聯合菌業拿到一筆500萬元的個人投資。
2016年底,聯合菌業進軍新零售,在下游板塊打造新零售品牌“食菌紀”。
可以說,“食菌紀”是完全以互聯網思維培育出的品牌。它通過已經建立起的供應鏈優勢,迭代開發以用戶為中心的場景化產品,如針對家庭主婦的精品食用菌、針對上班族和兒童使用場景的深加工產品、針對商務人士和老年人的養生保健產品等。產品均附帶食譜,可通過掃描包裝上的二維碼獲取烹飪方法。
2017年初,聯合菌業開始與盒馬鮮生接觸,對方看中聯合菌業全產業鏈發展、擁有完整供應鏈體系和可靠的服務體系等優勢,將“食菌紀”引入北京、上海等地門店“觀察”。“一般來講,商超中食用菌的銷量占蔬菜總銷量的2.5%,但是在盒馬鮮生的門店,‘食菌紀’銷量占了17%。盒馬鮮生對這個成績非常滿意,也將合作關系拓展至全國范圍各門店。”王偉說。
目前,“食菌紀”品牌專柜已入駐盒馬鮮生北京、西安、成都、上海、南京、杭州、寧波等城市的30多個門店,下一步將在全國陸續落地100個城市、5000個終端。
除了盒馬鮮生,“食菌紀”還進駐上海百聯RISO、卜蜂蓮花、大潤發、家樂福、佳世客、家家悅、華聯超市、翠微百貨等60多個商超系統的300家門店,成為每日優鮮、天天果園、食行生鮮等電商平臺食用菌品類的唯一供應商并進駐天貓平臺,走進青島、北京、蘇州、上海、寧波等地的100多個農貿市場。
賦能末端,做食用菌產業路由器
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食用菌產業市場規模達到3700億元,其中國內市場近2000億元。但是,食用菌產業目前還沒有出現一家成規模的全產業鏈品牌,后端市場未實現整合,大部分企業規模在2000萬至7000萬元,采用的都是傳統二級分銷模式,難以做大。
記者發現,在聯合菌業的競品公司中,如天贏生物、遠疇勝隆、蒙達、宏信生物科技、蓋世食品、維多寶等,大部分都是上游生產企業,食用菌品種也比較少。在發展模式上,這些企業與主打全產業鏈的聯合菌業有顯著區別。
“食用菌市場看似不大,但是,聯合菌業打通了全產業鏈,擁有做大做強的潛力。它的商業模式改變了生鮮行業傳統的銷售模式,可以為整個行業賦能,符合發展趨勢。團隊深耕食用菌領域多年,且大部分是銷售或營銷出身,懂市場、懂新零售。這些都是我們看好聯合菌業項目的原因。”青島農灣孵化器有限公司總經理隋海周介紹道。
據了解,目前,聯合菌業已完成3300萬股權融資、1000萬的債權融資。“食菌紀”進駐全國一二線城市,2018年銷售額將達到3億元。
“聯合菌業的目標是占據食用菌市場的1%,年營業額達到30億至50億元,做全產業鏈的路由器”。王偉對未來滿懷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