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黃淮海地區糧菇輪作現場觀摩會在青島市舉辦,農業農村部質量安全中心、山東省和河南省食用菌領域知名專家及市農技中心有關領導和技術人員等參加觀摩。
“糧菇輪作”是在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收獲后,利用秸稈就地種植食用菌,食用菌菌渣就地還田,促進土壤有機質、肥力和耕地生產能力快速提升,實現土壤培肥改良、糧食作物高產增效的生態循環種植模式。一畝大球蓋菇可集中轉化利用15畝作物秸稈,將秸稈基料化種植食用菌,消除秸稈直接還田的弊病,變廢為寶,再將富含有機質和多種菌類代謝養分的食用菌菌渣就地還田,實行秸稈“過菌還田”,增加土壤肥力,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顯著。
“該模式可有效避免秸稈直接還田帶來的病蟲害傳播風險。”益菇園合作社理事長劉軍手持剛剛采收的大球蓋菇介紹:“把農作物秸稈變成食用菌栽培料,食用菌菌渣再作為有機肥還田,食用菌是一筆收入,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節省了成本,地肥了,糧食也能增產,經濟效益可觀。”
近年來,青島市農技中心聯合山東、河南兩省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專家在膠州市開展糧菇輪作試驗示范,探索生態循環種植新模式,為土壤培肥改良、秸稈高值化利用、糧食高產增效、農民增收致富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