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別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革命老區縣,全縣共有藥源動植物273科1363種,被稱為安徽“西山藥庫”,靈芝、茯苓、天麻等珍稀菌藥聞名全國。近年來,該縣將發展藥用菌作為現代農業的重要舉措,藥用菌產業發展迅速。2016年下半年,第一屆全國藥用菌產業發展大會和“發展藥用菌產業促進健康中國建設”高峰論壇在金寨召開,中國食用菌協會會長顧國新、中國中醫藥協會會長房書亭、中科院院士李玉等專家學者,建議將金寨打造成為中國藥用菌之都。金寨縣順勢而為,提出十三五期間著力培育新能源(光伏)、新旅游、藥用菌三個百億產業,加快產業脫貧步伐。中菌協與六安市達成共識,以全國藥用菌產業發展大會為契機,整合、匯聚資源,將金寨縣打造成為全國性藥用菌產業服務基地、流通基地。藥用菌產業正成為金寨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強勁引擎。
發展現狀 金寨縣藥用菌分為兩種
一種是香菇、木耳等常見食藥兩用菌類,近年來引進了猴頭菇、羊肚菌等菌類。
二是靈芝、茯苓、天麻、桑黃四大珍稀藥用菌。近年來,藥用菌產值11.6億元,其中,干靈芝、靈芝孢子粉和破壁孢子粉8.4億元。藥用菌正成為金寨縣現代農業的支柱產業。
金寨縣藥用菌產業特點鮮明,在全國藥用菌發展中占有特殊位置。
生產優勢明顯
金寨縣人工栽培藥用菌起步早。如茯苓栽培已有100多年歷史,多年來,桃嶺鄉茯苓是宛西制藥等知名藥企競相購買的緊俏藥材。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大別山茯苓產量就占全國的75%。金寨人工栽培天麻1973年就在燕子河區試驗成功,上世紀八十年代迅猛發展。1998年左右,天麻有性繁殖技術在全縣大部分鄉鎮推廣。全縣從事天麻生產經營的農戶現已有1.5萬戶,3.5萬人。金寨靈芝人工栽培技術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1995年,該縣沙河鄉栽培靈芝近3000畝,一度成為全國靈芝第一鄉。現在,金寨靈芝菌種生產、栽培、靈芝及孢子粉加工方面的技術相當成熟。全縣有6家靈芝企業獲得靈芝生產栽培和孢子粉的收集、破壁加工、提取技術專利共14項。金寨人工馴化栽培桑黃技術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目前已有野外栽培、大棚種植、光伏大棚智能化栽培等多種形式,成為國內規模較大的桑黃種植基地。
市場交易影響全國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金寨縣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成熟的中藥材營銷人才,活躍在長三角、珠三角及全國各大中藥材市場,他們把金寨周邊的優質藥材買進金寨,把金寨好產品賣到海內外。全縣年營銷額300萬元以上的菌藥大戶2000多家,有6萬多人從事藥用菌的生產經營,年產值達11.6億元,其中金寨天麻年交易量達3.5萬噸、靈芝交易量達4200噸、茯苓交易量達5000噸,靈芝孢子粉的交易量占全國的60%~70%,金寨天麻、靈芝價格幾乎主導全國的市場價格。2016年,金寨建立了全國唯一的藥用菌專業大市場,總建筑面積8萬平方米,奠定了其作為全國藥用菌交易、物流、服務中心的基礎地位。
產品質地優良
金寨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造就了優質菌藥產品。去年,全縣有33家藥用菌企業、合作社生產基地獲得有機產品質量認證。靈芝生產經營企業獲產品有機認證8個、基地5個。經權威部門檢驗,金寨境內種植的天麻、靈芝、茯苓有效含量高,殘留低。天麻素含量高達0.47%~0.88%;靈芝多糖達1.83%,三萜含量達1.82%;茯苓多糖含量達4.02%、茯苓酸含量達0.975%。這些有效含量,均遠高于《藥典》的低值限量。2015年10月,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研究員陳諾蕓在中國食用菌協會舉辦的 “靈芝論壇”上介紹說,她抽檢的30多個地方的靈芝樣品中,金寨靈芝含三萜和多糖最高。2016年,金寨靈芝、茯苓入選安徽省衛計委、省農委等部門公布的“十大皖藥”及其產業基地。
產業化發展有基礎
金寨縣重視產業化經營,拉長菌藥產業鏈條。一是鼓勵創建菌藥品牌。制定獎補政策,開展“三品一標”認證,金寨靈芝、金寨天麻、金寨茯苓獲得地方地理證明商標認證;喬康、康美來、山中寶等商標獲安徽省、市著名(知名)商標;錦華生物科技公司的食用菌精粉獲得安徽省食用菌行業協會首批推薦產品。二是大力培育菌藥生產經營主體,鼓勵開展深加工。初加工天麻100噸以上的合作社和企業有850戶;年產值1000萬元以上的靈芝加工企業11家。兩家菌藥企業躋身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多家家菌藥合作社躋身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錦華生物科技公司建成了國內最先進的菌藥生產線,僅靈芝、猴頭菇年加工產值就達2億元。2004年成立的沙河鄉力源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已有近千畝的靈芝種植面積,帶動周邊千余農戶,年產值5000余萬元,2016年成功上市新三板。三是多種形式開拓市場。在著力培育“中國藥用菌大市場”的同時,大力推動“互聯網+”,積極培育網商、微商、直銷等新營銷模式。兩家開展直銷的企業,年營銷額都在億元以上。
存在問題
金寨雖然食藥用菌野生資源豐富,人工栽培歷史較長,既是原產地又是集散地,去年又被中國食用菌協會命名為全國唯一的“中國藥用菌大市場”。但是,距離金寨縣委縣政府提出的打造“全國藥用菌之都”的目標,仍有較大差距。特別是在產業發展中還有一些障礙性問題急需解決。我們在調查中感到,主要有以下問題:
產業化水平不高
目前,全縣有6萬多人從事藥用菌生產經營,系列產值達11.6億元,藥用菌生產經營、服務主體呈現多樣化、多業態分布。但是,總體上還是小而散,栽培種植基地規模化、標準化程度偏低;加工環節缺乏大的龍頭企業帶動;產品開發不夠深入,大多以賣原料和初級產品為主,產業鏈條短、價值鏈含金量低。
申請加工許可難
金寨靈芝、天麻、茯苓、桑黃等食藥用菌有效含量高,品質好。但是,現行政策規定是藥用菌深加工面臨的政策瓶頸。比如,靈芝只能申請保健品,而且歷時長,申請難,部分加工企業只能貼牌生產,或為別人代加工。再如,作為國際上公認的防癌抗癌藥用真菌——桑黃,日、韓已將其作為藥品,美國作為食品輔助劑(相當于我國的保健品),而在我國,目前則處于既不是藥品,也不是食品和保健品的尷尬境地,金寨作為全國較大規模的桑黃生產基地,只能作為原料供應省外藥廠。
缺乏專門機構和人員
政府機構改革后,包括藥(食)用菌、中藥材生產發展的職能劃入縣農業發展委員會,金寨縣農發委將此職能劃歸縣農業產業中心,但僅有1名工作人員,而且常常被抽去做中心工作。薄弱的工作力量與菌藥這一大產業相比,像小馬拉大車,很不相稱。
缺乏項目資金扶持
對中藥材產業,安徽省、市基本沒有資金扶持項目,很多經營主體主要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和聰明才智做大做強,很少得到政府及相關單位的資金、政策扶持。在招商引資中,遇到有投資意向的外來企業詢問金寨發展中藥材的優惠政策,常出現無言以對的尷尬局面。同時,中藥材的市場風險、自然災害風險很大,但在目前形勢下,其很難被納入政策性保險范疇,導致有的中藥材經營主體剛入行,卻因突發的自然災害打擊而喪失信心。
幾點建議
金寨中藥材產業,特別是藥用菌產業特色明顯,基礎很好,這個產業抓好了既能富民又能富縣。金寨縣提出打造百億產值的“全國藥用菌之都”這個目標,我們認為,通過努力完全能實現,但必須在以下幾方面著力
加強領導,組織推動產業發展
應成立中藥材產業發展局或中藥材產業辦公室,專司貫徹執行國家、省、市關于中藥材發展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擬訂全縣中藥材發展政策、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指導中藥材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集約化生產,從栽培、加工到市場流通全產業鏈,組織推動產業發展。機構最好是單列;如果放在某個部門,也要單列編制和人員,既需要安排行政領導人員,也要選招專業人才。
安排專門項目資金,導扶持產業發展
從標準化栽培基地,“三品一標”認定,種子培育及保護,加工GMP認證,種植標準、加工標準、產品標準的制訂,品牌打造,規模稅收等環節設定獎扶項目,每年拿出600萬至1000萬元,扶持中藥材產業。同時,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連續扶持8到10年,肯定能起到政府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
做好科技攻關,借力幫助產業發展
與全國中藥材教學科研機構及其知名專家建立緊密的聯系,為全縣發展中藥材產業提供科技支撐。注重為企業和產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特別是在金寨藥用菌產品市場準入和行政許可審批方面,做好專家隊伍攻關,力求金寨在靈芝、天麻、茯苓、桑黃的標準制定、產品開發及行政許可方面有新突破。
處理好產業發展與資源保護關系,促進食藥用菌可持續發展
改進生產方式,鼓勵代料栽培菌種和食藥用菌,鼓勵工廠化栽培食藥用菌,節約木材資源和土地資源。每年從全縣林木采伐計劃中安排部分指標專門用于食藥用菌生產。可采取指標分解到藥用菌經營主體,主體找當地林業站確定可采伐林場(林農),主體與林場(林農)簽訂收購協議,共同辦理采伐證的程序。這樣,采伐計劃向大戶集中,既能保證全縣藥用菌用材需求,又避免大面積采伐林木,消耗森林資源。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盡力提升產業化水平
積極做好專門招商、以商招商、助企招商。積極迎合國家支持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發展的趨勢,建設金寨中藥材產業園,引進全國的中醫藥大企業入住金寨獨立建廠或嫁接金寨的小企業,帶動本縣的中藥材企業走向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同時,引導本縣的小型加工企業優勝劣汰,拆小建大,爭取5年內打造年產值5億元的中藥材企業10家以上,培育上市企業3家。
盡快落實大別山菌物藥保育區建設
2016年9月3日,全國首屆藥用菌產業大會在金寨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76家藥用菌科研單位代表、416家企業代表出席大會,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等30多名全國著名食藥用菌專家齊聚金寨。李玉院士團隊與金寨縣簽訂建立大別山菌物藥保育區協議,擬在金寨建設“一庫五館”,這是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舉措。
當前,農業供給側改革是破解農產品供需結構性矛盾的迫切需要,是提高農業效益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迫切需要,是緩解資源環境壓力的迫切需要,食用菌是我國種植業中僅次于糧、棉、油、果、菜的第六大類農產品,也是我國農業支柱產業之一,食用菌的栽培和生長方式完全符合農業供給改革的要求,營養價值也符合現代飲食的需求,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食用菌食藥兩用,是朝陽產業,未來大有可為,具有“六不爭”優勢,即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不與農業爭資源,不與農產品爭市場。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第一次提出發展食用菌等特色優勢產業,國家發改委、農業部、財政部支農政策和補貼事項都將對此類農民合作社予以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