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國在東風著陸場成功回收了首顆可重復使用返回式技術試驗衛星——實踐十九號衛星。與衛星一同返回地面的,還有由安徽省農科院蠶桑研究所攜手安徽省百麓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及阜陽師范大學,共同從各自資源庫中精心挑選出的3株珍貴的紅托竹蓀種質資源。
目前,這些種質資源已安全抵達省農科院蠶桑研究所,準備開展后續的研究工作。此次航天育種是我省紅托竹蓀種質資源首次進入太空進行育種實驗,為我省食用菌種質資源的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航天育種是利用衛星、飛船等將農作物種子或生物菌種帶到太空,利用空間特殊的環境(空間宇宙射線、微重力、高真空、重粒子、交變磁場等因素),對植物、農作物種子、生物菌種進行誘變作用來產生變異。這一技術的突出特點是:有益突變多,變異幅度大,穩定性強,是培育高產、優質新品種和新種質資源的新途徑。
紅托竹蓀是一種名貴的食藥兩用真菌,紅托竹蓀子實體和竹蓀蛋中富含氨基酸、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還含有多糖、多酚、黃酮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具有提高免疫力、抗癌、抗氧化、抗炎等功效,自古就被列為“草八珍”之一。
隨著竹蓀被消費者接受度日益增大,越來越多的農民和企業投入到竹蓀的種植和加工中,產業對優良種源的需求更加迫切。但目前我國對于紅托竹蓀新品種的育種研究較少,在菌種生產方面仍面臨一系列挑戰,包括生產周期長、產量不足、農藝性狀穩定性欠佳,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等,這些都限制了其生產和深加工行業的發展。
“本次我們充分利用航天誘變育種的特點,以期篩選出能夠推動產業進步和品質提升的紅托竹蓀種質資源。這是我省繼實現紅托竹蓀工廠化種植之后,在種質資源創新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進展。”安徽省農科院食藥用菌創新中心主任張磊表示,此次實踐十九號衛星搭載的我省菌物種子的成功返回,不僅展示了我省在航天育種領域的最新成果,更為我省食用菌產業發展和生態保護注入了新的活力。
接下來,省農科院蠶桑研究所菌物資源創新與利用團隊將對所回收的紅托竹蓀菌株進行變異株的初步篩選,利用分子標記手段進行菌株之間的遺傳變異分析。通過測定出發菌株與誘變菌株的生長速度、生物量、活性物質含量等,分析其藥用品質性狀的遺傳多樣性,以期揭示航天誘變處理對紅托竹蓀菌株的食、藥用品質性狀的影響,同時對生長性能優化、農藝性狀優良、高活性物質含量菌株進行篩選。
后期,航天育種篩選出的紅托竹蓀新菌株將會在安徽省百麓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應用于產業化生產,通過更高的產量、更強的抗逆性和更優質的品質,為食品安全和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力保障。“營養品質提升的突變菌株所生產出的紅托竹蓀產品,可應用于生產具有特殊風味和營養價值的功能食品,豐富人們的飲食選擇,也可應用于菌物藥領域,為新藥研發和生物治療提供新的候選材料。”張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