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州境內生物種類繁多,是全球三大生物多樣性中心之一,被譽為“植物王國上的明珠”和“天然的植物基因庫”。近年來,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林業產業發展,提出以發展林下經濟為突破口,加快怒江脫貧攻堅步伐的發展目標,大力發展“八林經濟”即林木、林果、林藥、林苗、林畜、林菌、林菜和林游經濟,其中林菌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市場前景好。但目前怒江種植規模小,離科學化、規模化種植還有一定差距。如何才能使林下野生菌種植實現規模化?讓老百姓在增收的同時把怒江野生菌培育成特色生物知名品牌。近日,記者采訪到正在怒江考察中國黑塊菌(黑松露)資源的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培貴。
劉培貴研究員是中國菌物學會理事、常務理事、云南植物學會理事、真菌專業委員會主任、云南省食用菌協會副會長;從事野生菌研究工作近30年。
“怒江國土面積14730平方公里,邊境長達450公里,境內一山有四季,立體跨度在3000米以上,境內容納了寒溫性、暖熱性等植物種類和植被類型,成為地域性植物類型組合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是天然的植物基因庫,長期以來為國內和世界植物學學科研者所矚目。與西雙版納、迪慶地區相比的植物種類更豐富多樣,從遺傳學、基因水平、資源庫基因角度來說,怒江境內的生物資源屬于活體資源,這些都是國家戰略資源。”從事野生菌研究工作30多年的劉培貴說,國家戰略資源,最重的是生物資源,這些是可再生的天然資源,其他資源都有局限性,自然生物資源是關系到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關系到生態環境變化,甚至關系到全球氣候的變化,還關系到落實精準扶貧成效的戰略實施。從國家層面上,怒江應該建設成為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這不僅僅為云南、中國,更是為全人類,保持物種遺傳基因的活體資源,是天然的生物物種基因庫,這是人類長治久安的基本資源。
鑒于怒江獨特的縱深切割式的地質地貌,山體陡峭,雨量充沛,水源豐富,生物資源多樣,劉培貴建議,“怒江應大力發展林業,特別是油堅果類果木林業,限制工業,選擇性發展農業,實施大農業(農林)戰略,重點發展林業及其林下經濟。發展林業要選擇抗逆性強的樹種,采用菌根合成技術,選擇成長快、成效快的樹種與珍稀菌根性食用菌。同時結合林果經濟,發展林下林菌、林藥經濟,形成有林就有野生食用菌的局面,四季產出,把怒江大峽谷變成林業及其林下經濟的大自然生產車間。”
“黑塊菌不僅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而且還是法式大餐中與魚子醬、鵝肝其名的三大美食之一,在歐洲譽為“廚房里的黑鉆石”、“上帝的食物”,價甚黃金。同時,黑塊菌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每立方米土壤中的地下菌絲連接起來長達20千米,與菌根形成致密的地下菌絲網絡系統,在防治流失水土、涵養水源、修復受損和維持生態系統平衡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劉培貴介紹,中國古籍鮮有關于塊菌(即松露)的記錄;歐洲人對這一珍貴野生菌種的食用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經過中國科學家研究發現,中國西南是比歐洲地中海地區更古老的松露分布演化中心。產自云南的中國黑松露(中國印度塊菌、中華夏塊菌)與歐洲松露的品質媲美毫不遜色,遠銷海外。“通過研究還發現,歐洲地區塊菌大多與榛子、櫟樹等闊葉林共生,而在高黎貢山、碧羅雪山,松露更多的是和松樹、櫟樹(橡樹)、板栗、榛子等樹種等針葉或針闊混交林地生。”劉培貴說,從植物系統進化上來說,針葉林比闊葉林更為古老、原始。因此,怒江峽谷屬針葉樹為主的針闊混交的林區,黑松露分布更為多樣,蘊藏的自然生物量更大。
“國際貿易中統稱為貢山黑松露的是產自以怒江貢山一帶的中國黑塊菌,即主產于我國西南的印度塊菌Tuber indicumCooKe & Massee(也稱為中華塊菌Tuber sinenseTao & Liu),產于貢山一帶的黑松露子實體質地致密,手持重感強,組織紋理清晰,菌肉細膩,香味濃郁,與全球最昂貴的法國黑孢塊菌(法國黑松露T.melanosporum)DNA分子系統學顯示親緣關系十分密切,是我國乃至全球黑松露中遺傳學DNA基因庫的組成部分,是怒江境內不可多得的可再生獨特資源,也是國產印度塊菌中品質最佳的中國黑松露;尤其是產自于貢山的黑松露堪稱亞洲黑松露中的極品,貢山黑松露已蜚聲海外,享有極高的聲譽。”劉培貴說。
根據調查發現,近年來,山區老百姓對松露的采集很不科學,由于采集時間過早(7月中下旬),憑經驗地毯式鋤頭采集,導致地被及地下菌塘菌絲和菌根受到嚴重干擾和破壞,加之無任何管理設施和維護管理技術,如此年復一年導致自然產量銳減,十年前12多噸的自然產量,近年來年產已不足2噸;貢山黑松露生存狀態岌岌可危。更嚴重的是,云南部分商業化采集區幾乎已無松露可采,瀕臨滅絕。劉培貴建議,貢山黑松露生育期長,成熟時間從每年的立冬至次年2-3月,過早采集的松露缺乏營養、品質低劣、口感賣相下乘,經濟價值不高,不僅導致資源嚴重浪費,更重要的是阻斷了遺傳物質的傳遞和物種的繁衍。所以在黑松露科學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迫在眉睫,怒江可以根據《云南省野生菌保護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把其中關于“松露”的這部分提出來,在行業系統里先行先試,因為生態保護并不是不容許山區百姓采集利用資源,而是讓老百姓在合理的時間(成熟的時段),采取正確的方法、正確的采集辦法和技術去采集,這樣不但有利于持續發展,同時能采集品質佳、賣相好、價格高的黑松露,實現應有的商業價值,還可以確保其持續利用,長期發展。他建議,當務之急,是要建立相關制度機制,強化培訓,科學普及與松露有關的相應生態特性和生物學知識。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怒江是生物多樣性地區,境內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林子里有很多經濟價值高的寶貝,塊菌(松露)就是其中之一,其經濟價值是不可估量的,以野生菌經濟為代表的林下經濟,將成為未來怒江經濟發展、解決富裕勞動力、平安社會的重要林下產業。” 劉培貴說,2012年,他所領導的研究組利用菌根技術人工培育松露獲得成功,現已在以西南為重點的全國各地推廣實驗種植。松露人工菌根合成主要采取“感染法”生物技術。松露屬于外生菌根菌,其生長需要與特定樹木共生。我們對無菌樹苗進行人工接種感染,然后再將感染好的塊菌松露樹苗進行移植造林。一般經過4年后林地就可以生產出塊菌松露,產期最長的可達70-80年。
“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科學合理挖掘利用現有資源,我們選擇采用的黑松露宿主植物主要樹種是地上部分可以結堅果(松籽、板栗、榛子),地下部分可以產黑松露子實體,即可以使得“青山綠水”觀念的深入人心,又可以實現“金山銀山”的夢想,應用菌根技術大力發展林業,可以達到綠化山川,保持水土的同時,發展林菌經濟,利國、利民、利生態,修復受損的環境都是大有裨益的,如果怒江大峽谷及三江流域全部山坡地實現松露果木林種植,怒江、瀾滄江、金沙江三江水會像獨龍江一樣像流動的翡翠碧波蕩漾,水清山綠,同時可以供應一半以上的中國人吃上怒江的貢山黑松露,怒江將成為最富裕的地州之一。” 劉培貴信心滿懷地堅信,堅持科學發展理念,相信科學,具備超前的戰略意識,立足當下,因地制宜,采用現代育苗造林菌根技術,林菌結合實現互利雙贏,怒江特色的生態林業經濟定能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