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他開發了國內為數不多的菌類抗癌藥“保力生”;是他籌建了中國首個香菇博物館;是他開創了杭州配送蘑菇的銷售模式;是他著書寫詩、講學辦展,讓菌類文化發揚光大、深入人心。有人稱他為“灰樹花之父”,也有人叫他“蘑菇大王”,但他謙遜地說,自己只是菌類世界的一個志愿者。他,就是中國食用菌協會專家委員會、文化委員會副主任,杭州華丹農產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韓省華。
改變人生的蘑菇緣
偶然來到浙江工作,韓省華笑稱自己是“中國打工第一人”,也因為這樣的契機,讓他一輩子與菌菇難舍難分。韓省華的老家在陜南漢中一個非常古老而富庶的地方——原公鎮,據說他家祖上自明代嘉靖年間就開藥鋪。8歲起,他就隨父親上山學習天麻等藥材的種植,20歲便子承父業,在秦嶺中段的佛坪縣藥材公司從事藥材生產技術指導。因天麻栽培技術享譽全國,他受邀到杭州余杭山區指導當地人的天麻栽培,被同行推薦到浙江慶元從事菌類生產技術指導。
一開始,從未出過遠門工作的韓省華很猶豫,當時還把慶元縣錯看成了“慶久縣”。后來,他找來張地圖,用尺子從浙江北部向下掃,愣是找了幾個小時,在最下邊才找到,原來叫“慶元縣”。“一直以為浙江是海邊,朋友卻告訴我是原始森林,情況不好,我怎么對比呢?”韓省華介紹,當時國內第一次實行郵政編碼,結果發現自己工作的佛坪縣有5個郵電所,老家有10個郵電所,一查慶元縣有7個。他想著慶元應該比老家差一點,但比工作的縣好一點,于是帶著一床被子和一條毛毯就來了。
任職期間,他跑遍了慶元的原始森林采集野菌,斗膽品嘗過上百種野生菌。1986年,慶元成立食用菌研究所,由于技術和為人俱佳,韓省華被任命為副所長。他不負眾望采集到野生菌,選育出多個食用菌優良品種。同時,韓省華還開發了灰樹花多糖產品、國內為數不多的菌類抗癌藥“保力生”,被列為全球開發的6種多糖產品之一。國內外一些專家稱韓省華為“灰樹花之父”,他只是覺得,因為祖上是做藥的,現在做出了一個藥,算是有個交代。
在慶元這樣一個純山區呆了19年,慶元縣哪個山上長什么蘑菇,什么山上有什么東西,他都了如指掌。他收集收藏野生菌標本萬余份,分離得到灰樹花、靈芝、香菇、小白菇、天麻,茯苓,并將這些栽培新技術和應用于生料栽培的新產品促酵劑應用于全國。他研究的氣霧消毒器、液體菌種、膠囊菌種等獲得15項國家專利。
從那以后,韓省華的名氣越來越大。一次,他和一些畫家朋友到海鹽,路上剛好有一個食用菌生產基地,他便走進去看看。里面的工作人員都表示不認識他,讓老韓覺得怪不好意思,想跨出門口的時候,基地老板剛好回來,一眼就認出了他。“韓老師,你怎么來這里了?可能你不認識我,我以前去聽過你的講座,還派人去你那里學習過。”怪不得一位業內的教授曾說,國內做菌類的人,三個人里至少有一個人認識老韓。
然而,當想法在這個地方不能得到實現時,讓韓省華毅然辭去了副所長的職務,想到杭州來一展抱負。1999年,他在杭州成立了杭州華丹農產品有限公司,那時能上杭州人餐桌的新鮮菌類不過三四種。他開創了杭州配送蘑菇的銷售模式,以前人們不敢吃送來的新鮮菇,后來開始慢慢地接受了,慶元蘑菇在杭州也漸漸地打開了銷路。依著在菌類行業的影響力,他在大飯店或賓館都有多個配送點,“韓老師的蘑菇肯定沒問題”,一些廚師蘑菇還沒洗,“咚”一切就倒鍋里了。這種信任反過來更加嚴格要求韓省華。
菌文化的創造者
韓省華以極大的熱情、豐富的知識和忘我的工作干勁,成為我國食用菌行業的佼佼者,因此被浙江省的媒體稱為“蘑菇王”。但是深愛蘑菇的他要做的不僅僅是豐富人們的菜籃子,他還要豐富人們的文化。
1992年他主持在慶元縣建立全國唯一的香菇陳列館,并在此基礎上籌建了中國首個香菇博物館,從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香菇栽培程序方式方法及歷史文化。2008年,韓省華應上海大山合邀請,成功籌建中國菇菌博物館,并出任首任館長。一直到現在,他還奔赴各地區指導食用菌博物館設計。
為了普及食用菌文化,韓省華在百忙中還抽時間著書立說,從1985年出版首部《天麻》一書起,又先后出版了《人造菇木栽培育菇技術問答》《食用菌培育與利用》《食用菌栽培技術》《靈芝培育與食用》等幾十部著作。
2012年,杭州市科協知悉了韓省華的標本與收藏,辟出市科技交流館800平方米展廳,為他舉辦了食用菌應用技術與文化展。由于是菌類方面的首次全方位展出,25天的展覽,上萬市民參展,使菌類及其文化得到一次大普及。
在我們的采訪中,韓省華時時都透露出他的才華,比如書法、中國畫畫家、詩人,因攝影技術好被浙大百年校慶邀請去拍攝……他寫的詩、畫的畫、拍的照片都離不開菌類,他對菌類的愛已經“病入膏肓”。韓省華常常把自己比作是蘑菇、昆蟲,甚至是塵埃的角度去看世界,又是一番精彩。辦公室里的各個角落擺滿了蘑菇飾品,他每到一個國家交流,都會收集和蘑菇有關的書籍,小孩看的蘑菇漫畫他都如數家珍,可以激發出很多靈感。
隨后老韓向我們展示了他的筆記,記了30多年的筆記本大大小小170多本,保存嶄新。他喜歡在本子上畫東西,因拜過名畫家方濟眾,所繪蘑菇千姿百態,很有神韻。還有幾本畫的是夢中的蘑菇。最近的一次個人畫展要屬今年8月的云南省南華野生菌美食文化節上,舉辦了韓省華教授野生菌油畫作品個人展,極大的豐富了節慶活動內容,營造了良好的節慶氛圍。
翻開韓省華《國富論》筆記本上的第一頁,上面寫著“喜好、創業不是為了工作,是一種可能成就的事業,有一種理想的沖動支持著。即是無人催促、沒有報酬,你也愿意置身去做。在做的過程中體會、歸納、總結、提高,是優秀人才的自然品質。” 。“現在的環境不讓企業做大,我也不想做大,就積極調整自己,把剩余的精力轉到文化上。”他深刻體會到任何一個產業如果沒有文化的支撐,它的前途就會渺然;沒有文化的成就,會淹沒在歷史中。他希望將菌類文化以不同形式展示并能夠保存,讓菌類為更多的人所熟知。
用一顆菌心奉獻社會
蘑菇隨處都能生長,長出來就一下子,很好看,腳一踩,化為烏有。菌類是生命的起源,也是生命的終結者,在泥土里默默地生長著,讓地球的一切歸為平靜。韓省華也像菌類一樣默默無聞地為人們奉獻自己的力量。
現在國內出現毒蘑菇事件都會叫韓省華去處理,揚州晚報連續兩年請他做有關蘑菇的報道,“科普工作做在前面,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社會問題和麻煩。”只要在每年的3月、5月、10月,他都會發一些菌菇知識的消息,在浙江省內的主流紙媒、省市電視臺、著名網站等十多家媒體發表。市民提高對毒蘑菇的識別能力,起到一個預警的作用。據悉,近十年以來,杭州沒有發生過重大的毒蘑菇事件。他相信這就是科普的力量。
除了媒體宣傳以外,他每年到社區的講座有20多場,還有大學生、小學生、老人、部隊、監獄犯人,只要是別人認為和菌類搭界的,他都會花大量時間去做。
海寧有一個從朝鮮戰場上回來的老干部,是一位姓邱的老太太,在報紙上看到韓省華的報道,就給他打電話,希望他能在海寧搞個投資。老太太肯定韓省華很可靠,幾次坐幾個小時班車來拜訪。老太太在墳地弄了個地方,雖然看了三次都不太滿意,但韓省華還是被她的精神所感染,現在海寧有100多畝的蘑菇種植基地,還進行了多個大項目。
有了好的成果,就要讓它們惠及千家萬戶。這些年來,韓省華不辭辛勞,在各地舉辦了70多期培訓班,舉辦大型全國食用菌方面的研討會,邀請美國、比利時、日本、越南的專家進行橫向交流,培訓和輔導了省內外15000多名學員,帶動30多個縣市的農民和下崗職工從事食用菌生產和新技術應用,累計實現社會產值達到11多億元。
據了解,韓省華現在擁有浙江省龍泉市、海寧市、通化市、宣城等多個綜合性生產種植基地,并為多所大學提供教學實驗基地。他還指導加拿大、俄羅斯、越南、津巴布韋、智利等國家的食用菌栽培技術與野生菌保育,當地政府都給予高度評價。“浙江的菌菇發展得比較完善,所以有義務幫助其它地區發展。”韓省華如是說。
雖然多家媒體都對韓省華的事跡做過報道,大大小小的獎項不計其數,他說別人寫自己的東西都不太注意保存,“我只管創造就可以了”一笑而過的韓省華也正如默默貢獻的菌精神,在平凡中發光發亮,卻覺得自己對于整個菌類世界,永遠只是個志愿者。
“我今唱賦蘑菇歌,翩然仙人騎白鶴,不為朱唇染丹臉,太華攬芝高處樂。”韓省華寫的《蘑菇賦》里,是他樂于為菌類事業奮斗終身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