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5月4日,上海郊區的一家叫“雪榕生物”的企業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毫無懸念,開盤大漲44%。目前公司總市值達到107億元,很快就要追上曾經的妖股“暴風科技”了。
雪榕生物的全名叫“上海雪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光聽名字怪唬人的,這家名中帶有“生物科技”字樣的企業是何方神圣?是基因測序、種子培育,還是新藥研發?實際上,并沒有如此高大上,這是一家生產金針菇為主的公司。對,就是廣泛出現在火鍋、麻辣燙里的金針菇。
這家靠一根一根金針菇賣上市的企業,2015年食用菌年產量超過10萬噸,營收10.19億元,凈利潤12335萬元,是國內最大的金針菇生產商。這是什么概念?就是你平時吃的金針菇里,可能有一根就是它們家生產的。
賣金針菇的生物科技公司
雪榕生物成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2000年之后法人變為楊勇萍,他曾是吉林省人大代表,精通《周易》,曾被授予全國優秀青年鄉鎮企業家。現在,持有雪榕生物40%股份的楊,身家超40億元。
那時候的雪榕比現在洋氣,還是一家蔬菜種植、加工出口型企業,幫助數萬農戶發家致富。而出口目的地是隔海相望的日本,后因遭到日本的出口貿易壁壘,雪榕轉做大宗農產品的生產商和供應商。2008年,雪榕干脆把蔬菜業務停了,專心生產食用菌,市場也基本從海外回到國內。
明顯可以看到,從歷史到現在,雪榕都是一家“賣菜”的公司。
雪榕的研發投入相當有限,其科研人員總共才16人,本科以下占多數,2015年研發投入總計不到300萬元。與那些動輒數億研發經費的生物科技公司相比,簡直太少了。
事實上,豐科生物科技、光明森源生物科技、星河生物科技等公司,扒去“生物科技”的外皮,實際上都是賣蘑菇的。
雪榕有一門獨門絕技——用液體菌種生產食用菌。以金針菇為例,采用液體菌種生產金針菇較采用固體菌種生產金針菇,不但品相更好,而且菌種生產周期較使用固體菌種減少了 47-69 天,栽培瓶培養發菌和生育出菇的周期較使用固體菌種縮短了約 7-13 天,整個周期縮短了約 54-82 天。在雪榕,金針菇栽培周期約為 48-51天,相當于一年賣7茬。
蘑菇圈內有一個叫生物轉化率的概念,這是什么鬼?就是一斤重的菌棒能長出多少斤蘑菇來,這種轉化率反映了一家企業的綜合能力。2012年,國際領先企業的金針菇生物轉化率為140%,我國的平均水平為90%,而雪榕的轉化率達到了150%,換句話就是一斤的配料,能長出一點五斤的金針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