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人員在采摘成熟的雞樅菌。
一種本應生長于荒山老林、素有“貢菌”、“菌中之王”美譽的菌類,如今在中山正式人工培育成功,并開始批量上市。這就是“黑皮雞樅菌”。昨天上午,記者在三角鎮沙欄村愛民農場見到這種珍稀菌類。
“這種蘑菇沒見過吧,廣東還是我們首次培育成功。”在遮陽大棚內,場主吳洪輝、吳兆輝兄弟神秘且自豪地對記者說。在他們身邊,工人們正在地上擺放(種植)已用塑料袋裝好的雞樅菌種,仔細觀看已種下的黑皮雞樅菌,可發現有黑黑的嫩菇苗正在頑強地破土而出。
這種菌培育成功不容易。來自山東的科技人員介紹,由于雞樅菌的生長土壤跟白蟻有密切關系,其生長所需的條件和環境要求也很高,因此人工栽培雞樅菌非常困難,他們的科研團隊是通過很大的努力才成功培育出這些雞樅菌。而吳氏兄弟三年前與他們合作,引進培育技術,投資200多萬元建設了大棚,購置了相關設施等,至今種植了四批,其中中間兩批由于各種原因而失敗。“人工種植周期長 (出菇前需要培養5個月)、投入大、技術難度高,”這位科技人員說,“任何環節出錯均前功盡棄。”記者見到,大棚內還有地溫探測表,連接電腦對地溫變化進行24 小時監測。這種菌類在地溫25-35 度才能正常繁育生長。
而在他們的努力下,現在開始收獲的第四批,長勢良好。每天收獲75—100公斤左右。“每天采收3次,6個小時采收一次,收獲期為6個月。”吳洪輝告訴記者,這種菇味道鮮甜香脆,營養豐富,非常受市場歡迎,現批發價為96元/公斤,基本上是供不應求。
據介紹,雞樅菌的主要產區分布在云貴川地區,已發現的品種達30種以上。雞樅菌的別稱很多,因地而異,如雞樅、雞肉菇、雞腳菇、桐菇等。自古以來,由于珍稀且藥用食用價值很高,與松茸、羊肚、黑虎掌同列為中國四大名菌,成為歷朝貢品。
因野生雞樅菌特殊的生長環境,在其營養價值最高時(出芽后6小時內)很難及時摘得,故野生雞樅菌不僅稀少,而且往往摘得時已有大量營養流失。我國科技人員在10年前已對此進行人工繁育試驗,在溫室大棚內完全模仿自然條件下菌種與白蟻巢穴的生長環境,培育出與野生雞樅菌高度相似的雞樅菌。另外,野生雞樅菌多在每年的6—9月生長,而人工培育的雞樅菌可以常年生產,培育期5個月,采摘期6到8個月。
由于看好這個產品的市場前景,吳氏兄弟有意擴大規模,目標是每天收獲500公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