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一個普通的漁民,成了一個種菇技術員;再從種菇行家,成為“袋栽銀耳”的發明者,人們稱他為“銀耳王”。他不僅在菌業技術推廣中取得了豐碩成果,還為古田廣大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他,便是古田縣興華真菌研究所所長戴維浩。
在全國首創“袋裝銀耳”技術
早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戴維浩就開始學習食用菌生產技術。他愛琢磨、喜歡思考,在生產過程中,堅持邊學習,邊探索,反復思考琢磨怎么樣才能比別人栽培得多、栽培得好。
1978年1月,戴維浩培育了第一批300多瓶的銀耳,但是當時玻璃瓶的價格比較昂貴。“可以用什么容器取代成本昂貴的玻璃瓶.”戴維浩反復琢磨著這個問題。在不斷總結生產經驗的基礎上,1978年他終于研發成功“袋栽銀耳”生產技術,這在全國尚屬首創。
目前,古田銀耳生產量已占全國總量90%,而“袋栽銀耳”技術雖沒有在上級科技項目中立項,該技術已沿用30多年,實現年產值14億多元,為廣大群眾脫貧致富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前后擔任過100多個項目研究
戴維浩說,自己天性喜歡搞研究。30多年來,他一邊從事食用菌產業的生產,一邊抓科研,并于1990年成立古田縣興華真菌研究所。
他前后擔任過100多個項目的研究,涉及新品種開發,引進試種推廣,各類食用菌制種技術研究,制種設備、食用菌病蟲害防治、野生食用菌開發、食用菌產品加工,菌根真菌開發等多領域,獲得省、市、縣科技部門的食用菌科研成果達20項。其中“銀耳優良菌株研究”項目,選育了天然白的TR01和TR21的優良銀耳菌株,于2001年通過福建省農業廳組織專家鑒定,成果達到國內先進水平。該菌株經過10多年的推廣應用,栽培覆蓋面積占全縣的90%以上,其效益比原來提高13%,全縣菇農為此每年增收10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