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本土農業帶動較弱“公司+合作社”破題
這樣高效高產的工廠化農業企業,可以帶動三水農業整體提升嗎?
從數量上來看,三水是農業大區,僅確權登記的農用地就有35萬畝,約占三水轄區總面積1/4。但非“農業強區”方面,2013年,三水農業龍頭企業銷售收入32.75億元,凈利潤僅1.34億元。
“總體來看,三水區農業龍頭企業加工粗放,產品層次較低、附加至少。部分企業標準化、組織化程度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三水區農林漁業局農業管理科工作人員陳偉生表示,三水農業經營仍處于較粗放的狀態,需要轉型升級。
目前而言,工廠化農業企業帶動三水農業轉型升級的作用較弱。工廠化農業企業雖生產農產品,但是一般位于工業園內,與周圍的傳統農業互動較少。
以中茂生物為例,其蘑菇培養原料,主要包括玉米芯、豆殼、麥麩等,但是玉米、大豆、小麥均不是三水本地的主要農作物,因此中茂生物從黑龍江、山東等北方農業大省采購原材料,而非本地。
以員工組成來看,雖然中茂生物的員工主要為本地村民,卻并不能帶給村民農業技術的提升。該公司人事主管周杰忠介紹,包裝車間員工最多,約占員工總數一半,但包裝車間從事的是簡單重復勞動——打包裝箱。而技術部是該公司的核心部門,負責給培養基植入菌絲,僅十余名員工,以學歷較高的外來人口居多。
唯一與本地農業發生關系的是最末端廢料處理環節。該公司的蘑菇邊角料和培養基廢料可作肥料和飼料,賣給周邊農戶。
陳偉生介紹,三水區農林漁業局已意識到工廠化農業企業和三水本土農業之間存在割裂。因此于去年提出“公司+合作社”的一體化組織形式,鼓勵農民組建合作社,與農業企業合作對接,以此破題。
具體做法是,引導農民、合作組織以土地經營權、技術、資金、勞動力等要素參股龍頭企業,形成“公司+合作組織+基地+品牌+農戶”的一體化組織形式。
目前,該舉措已經收到一定成效。如位于樂平的佛山市正典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典型的工廠化農業企業,主要生產疫苗。該公司與周邊禽畜養殖戶達成協議,免費提供疫苗使用,而養殖戶需要定期反饋疫苗使用效果。此中,企業的技術為本地農民所享,農民促進企業產品質量提升,達成互利共贏。陳奕凱
■關注
“星星多 月亮少”
農業龍頭企業激增
2012年,中茂生物落戶三水,次年量產,彼時尚屬于三水工廠化農業的探路者。如今,工廠化農業企業逐漸增多,規模較大的就有溫氏家禽有限公司、桂柳家禽有限公司、正典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等。
據三水區農林漁業局透露,2014年,三水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實現大跨越,評定市級農業企業9家,超過以往歷年評定的市級農業龍頭企業的總和,另有區級農業企業3家。其中不少企業采用工業化生產方式。
雖然數量增多,但存在“星星多 月亮少”的問題,陳偉生介紹,目前三水尚無省級以上的重量級農業龍頭企業,部分龍頭企業存在規模小,覆蓋面窄等問題。
除生產企業規模偏小外,三水農業還缺少大型農貿專業市場對于生產、銷售、流通的刺激帶動。陳偉生介紹,就農業專業市場而言,三水僅有一個耕牛交易市場,覆蓋面狹隘。而區內西南市場等農貿市場,僅供滿足本地居民的生活消費,無法輻射到更大的區域。
部分三水農民或農貿公司選擇到南海、順德等地銷售,他們解釋,比如南海中南市場、陳村花卉市場等專業市場的體量巨大,可以輻射周邊地區,也就是說農產品銷售的市場空間更大。
因此,2013年,三水區引入生生農貿城項目,補齊產業鏈下游短板。該項目位于樂平鎮,占地1200畝,規劃建設農產品精深加工區、蓄畜屠宰區、冷鮮倉儲區等5大功能區,以及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北運魚集散中心、遠程電子交易中心等9個中心,其中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是核心區,將建水產品、禽畜、蔬菜、水果、干貨五大專業市場。陳奕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