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菌種質量方面,通過抽檢合格率占47-65%,主要問題體現為總體質量低下,雜菌、長速、不均勻,易出現錯種、批量污染、大幅度減產等不良事故。張金霞研究員指出,大規模生產使用不同廠家菌種可降低菌種風險,同時表示檢測合格不等于優質菌種,合格實質上是最低標準技術制約,本質問題不能檢出,如活力、抗性等。據2007-2010年行業科技項目調查鑒定,20萬噸以上大宗栽培種類具遺傳特異性的品種343個,大量使用的每種當家品種4-6個。香菇大量使用品種為939、武香1、135、慶科20、L808,平菇大量使用品種為99、89、亞光1,黑木耳大量使用品種為黑威29、豐收4、延特3、新科1、黑A,品種問題普遍存在:育種者程序不規范、穩定性差、特征特性欠詳,生產者受利益驅動、隨意冠名、隨意引種串種、種源質量差,栽培者不切實際,需求倒逼隨意冠名,加劇品種混亂。例如平菇99曾有42個同物異名,目前還在增加。
張金霞研究員講到:自2006年《食用菌菌種管理辦法》實施至今,認定品種120個,含27種(變種)。自2009開始進行菌種抽檢,抽檢涵蓋15個省,抽檢食用菌種類15個, 品種320個(次),菌種廠104家(次),抽樣470個。主要存在利潤低,風險大,具備能力的不愿做,不具備能力的大膽做,具有技術支持能力的科研和大專遠銷多已不再出售菌種,為違規生產者提供了市場空間的問題。我國多省處于無人管理狀態,甚至生產省仍未管理,未按要求分級生產,而是購買極少量母種,無限擴繁,1.5-2億袋來自核發生產,占市場總量5-7%,在進出口方面,有法不依,按規定履行程序的很少,特別是進口處于失控狀態,有的經林業部門辦理進口手續。山東、福建、浙江、吉林、黑龍江、上海、北京的省級認定品種總量超過國家認定,認定品種的使用并不普遍,存在隨意冠名更名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