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菇網訊:我國食用菌2012年產值達到1772億元,間接產值達7000億元,食用菌產業發展成為第五大農作物,占種植業總產值5%,從業人員約2000萬。這是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資源區劃所張金霞研究員在由中國菌物學會、華中農業大學、易菇網共同主辦的2014中國食用菌產業年會作《我國食用菌菌種管理現狀、問題與解決途徑》演講報告時公布的一組數據。張金霞研究員介紹到:我國現人工栽培食用菌品種60種,實現規模化栽培的有20到30種,產量超過百萬噸的品種有香菇、平菇、黑木耳、金針菇、雙孢蘑菇、毛木耳,約占總產的78.69%以上,產量大于20萬噸的有滑菇、杏鮑菇、茶樹菇、白靈菇、草菇、銀耳。國內食用菌農業生產方式以自然氣候為主,人工調控為輔,利用各類園藝設施的生產約占82.9%,金針菇、杏鮑菇、蟹味菇實現工廠化生產的約占7.1%。全國的食用菌產業分布不均衡,以沿海省份為主產區,約占總產87%。產量在百萬噸以上的有山東、河南、黑龍江、福建、江蘇、河北、遼寧、湖北、四川、吉林、浙江、廣西等12個產區,產量在50萬到99萬噸的有江西、廣東、湖南三個產區。
談到我國食用菌菌種生產與管理現狀,張金霞研究員介紹到:首先從菌種業規模上看,按照目前統計的產業規模,以用種量5%計,2828萬噸產量需用3200萬噸培養料,栽培種用量160萬噸,約32億袋(斤),原種4萬噸,8000萬瓶(750ml/瓶)。近年來雖然食用菌產業生產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但總體上仍是小作坊生產,分散栽培決定的菌種小生產,設備設施有限,三證齊全的菌種廠規模在平均30萬瓶/年,大多數是三無制種戶,規模3-5萬瓶(袋)/年,自繁自用菌種占30-50%。據張金霞研究院介紹,目前福建省獲許可的菌種廠169家(目種7家、栽培種155家),產量約4500萬袋(瓶),占總用量20-25%,而75%-80%來自三無的制種戶或自繁自用。國外菌種生產的專業化、發達國家僅流通栽培種,并伴隨不同類型的技術服務,中國流通母種(試管種)、原種、栽培種各級菌種栽培風險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