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國的食用菌產業技術支撐現狀,張金霞研究員介紹到:我國的食用菌產業發展快,科技研發起步晚、起點低,缺乏系統的科學研究,技術支撐嚴重不足。我國食用菌產業較為系統的科技支撐工作起源于加入WTO和《種子法》的頒布實施,《食用菌菌種管理辦法》的制定納入日程,針對菌種管理的技術需求,中國農業科學院院士土壤肥料研究所(資源區劃所的前身)牽頭開始了系統基礎技術研究工作,包括技術標準體系的研究和建立、菌種鑒定和品種評價技術的建立、全國生產菌種普查和清理、國家標準菌株庫和菌種信息庫建立。有關技術標準體系基本形成的有21項,其中基礎和品種標準有6項,方法標準8項。
在菌種鑒定和品種評價技術方面,張金霞研究員介紹到:遺傳特異性鑒定與品種鑒別的技術方法建立了關于全基因組、多基因片段的多相鑒定鑒別技術體系,新品種DUS測試技術涵蓋白靈菇、平菇、榆黃蘑、金針菇、香菇、靈芝、雙孢蘑菇等品種,食用菌栽培品種重要形狀極其評價方法包括品種的豐產性、適應性、抗性、周期性、商品性狀等方面。食用菌品種鑒定鑒別技術體系支撐,行業科技項目對主栽種類進行全國性菌種普查、整理、鑒定、清理、栽培評價,明確了主栽種類栽培品種、正名、使用區域、基本特征特性、產品型式等,建立了主栽品種特征特性數據庫,出版《中國食用菌品種》。國家食用菌標準菌株庫,超低溫氣相包藏菌種8000株,6.4萬份,其中國家認定全部品種120個、其他栽培品種398個,國外引進標準菌種105株、商業品種182個,核心種質群體9個141株,育種材料266株,具可利用價值(有信息)野生材料6800株,菌種數據信息庫可訪問,開放三年訪問45000人次。
張金霞研究員指出:目前我國食用菌菌種存在作坊式而非專業化的生產方式、育種者與生產者的分離、品種更新極慢、基礎的薄弱、技術支撐的嚴重匱乏、菌種問題持續加劇等諸多問題。我國需制定食用菌菌種業規劃,建立健全食用菌良繁體系, 根據產業區域優勢布局與發展趨勢,制定發展規劃在國家食用菌改良中心的基礎上,建立國家級種源中心,按產區布局菌種專業化繁育基地,建立區域性品種示范場。推動食用菌菌種業環節的專業化及其合作,加強育種者和企業間合作,提高企業自動創新能力,逐步建立“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增強持續創新能力,促進整體專業化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