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皮雞樅不是雞樅”“‘假松茸’是真松茸”“紅傘傘白桿桿不一定全是毒菌”……近日,又一期“彩云英才薈”高層次人才服務與交流活動在昆明市“百里·春秋”會客廳(23°人才服務站)舉辦,此次活動以“漫山遍‘菌’,香飄萬里”為主題,特邀“興滇英才”(云嶺學者)、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云南省食用菌協會會長孫達鋒博士就云菌產業高質量發展作交流分享。
在近兩個小時的交流時間里,孫達鋒以扎實深入的專業知識、詼諧幽默的語言風格,為百余位產業從業者、市民及人才工作者帶來了一場兼具專業深度與趣味性的分享活動,為現場聽眾揭開了云南野生菌產業從傳統“山珍”邁向現代化“千億級”產業的轉型密碼。
現場,孫達鋒從大眾熟知的野生菌種類開始,深入淺出地分析了食用菌及其產業特點,介紹了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概況以及云南省食用菌產業的現狀,再逐漸過渡到專業領域,分享了食用菌產業的科技創新成果和最新研究方向,最后對云菌產業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出可行性路徑思考。
“在云南的每一場雨過后,山林里冒出的不僅是菌菇,更是推動山區群眾增收致富和鄉村振興‘金山銀山’。”交流活動現場,孫達鋒還展示了一組云菌產業發展數據:2023年,云南食用菌產量達110.34萬噸,在全國產量排名中僅列第15位,但產值卻高達441.25億元,位居全國第二。
孫達鋒進一步解釋說,食用菌已經成為云南山區群眾增收致富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云南立足野生菌食用菌優勢,形成了“包山養菌”的增收致富、壯大集體經濟新模式,形成了高原木耳、香菇、平菇類、姬松茸、羊肚菌、天麻等6個大宗品種和金耳、白參、茯苓、大球蓋菇、長根菇、暗褐脈柄牛肝菌等特色種類,逐步形成“一縣一業”的特色栽培食用菌發展格局。
孫達鋒同時認為,目前我國食用菌產業仍面臨種質資源利用率不高、新特品種馴化不足、優良新品種缺乏、菌種退化加劇、配套栽培技術落后、規范化程度不高等問題。如何破局?唯有以技術創新為引擎,為云菌產業發展插上科技的“翅膀”。他提出,首先要提升種質資源、馴化栽培技術,掌握食用菌科技的“芯片”;其次是開展精深加工,依托云南豐富的食用菌資源,在休閑食品、功能性食品、調味品、化妝品、保健品及藥品等領域積極開發新產品,實現一朵菌菇串起一條產業鏈。此外,還應當提升標準化水平、開展栽培技術培訓、進行野生毒菌和野生食用菌的區分及科普等。
此外,云南省人才服務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道,下一步,云南省人才服務中心將組織更多高層次人才參與到活動中,持續做好人才服務保障工作,營造愛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圍,為云南現代化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