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猛,生于農村,創業于農村,成功于農村,他從小好動腦筋,為人正直,生活儉樸,憨厚老實。經過十幾年的打拼,他已從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成長為現在遠近聞名的農民企業帶頭人。說起他,人們就會豎起大拇指贊不絕口。富裕起來的常猛經常說“自己富了并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這是我的人生目標,也是我的追求。”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艱苦創業 勇闖市場
“梅花香自苦寒來”,常猛所走過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但他憑著頑強拼博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一次又一次鏖戰商海,一步一個腳印的打造出體現自身價值的事業平臺。2007年,他抓住政府發展食用菌產業的機遇,投資1300萬元組建了以生產鮮菇為主的山東常生源菌業有限公司。
食用菌行業是一種新型農業產業,對于他來說是個新課題,也是個完全陌生的領域。為充分了解食用菌產業的習性特點,掌握市場行情,在創業之初,他帶領公司職工,從技術調研到方案評估、產品試制、公司策劃籌建、商務談判,親力親為,終于建成了智能化生產菇棚86個,配置國際先進的水冷、風冷制冷機組84套,實現了食用菌的周年化生產、反季節供應。通過建設菌種廠,引進新技術、更新品種,進行新品種栽培,提升產品品質。在生產過程中,充分利用農業廢棄物制作培養基,實現了資源的二次利用,最終達到還田的目的,解決了農業廢棄物污染環境的問題。2011年公司總資產3560萬元,產值3630萬元,實現銷售收入4120萬元,利稅490萬元。2012年,公司又建設完成了26個標準化智能菇房,當年實現銷售收入10768萬元。
科技創新 助推發展
科技創新是推動公司做大做強的不竭動力。為此,常猛在公司發展上注重科技創新,建立了科研室和實驗室,通過科學技術手段進行菌種選控,采用生物工程等先進的育種方式選育優良品種。投資600萬元,配置高壓滅菌鍋8臺,常壓滅菌鍋4臺,菌包生產線2條,恒溫箱3臺,實現了同時生產固體和液體菌種的目標,填補了當地菌種生產技術的空白,滿足了本鎮及周邊地區菌種的需求。一方面,他采取制定保護價及與農民簽訂收購合同的形式與菇農聯營;另一方面,他為食用菌種植戶無償提供技術服務,安排技術人員定期到現場幫助菇農解決問題。目前,常生源菌業已帶動菇農1200多戶從事食用菌種植,輻射種植面積達150萬平方米,人均年增收12000元。
2009年,他同山東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合作,啟動了“花生莖蔓栽培金針菇安全優質生產技術規程”、“秸稈栽培金針菇安全優質生產技術規程”兩項科研項目研究,經試驗種植,項目適合工廠化企業推廣種植。兩項技術規程的推廣應用,使公司每年可消耗農產品輔料1350噸,節約原材料成本120萬元,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11年,公司同市農業局食用菌工作站聯合研發的“工廠化金針菇優良品種篩選與標準化配套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通過專家評審,目前已通過濟寧市科學技術成果鑒定。同年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的綠色認證,2012年取得了有機產品認證證書,連續三年取得食用菌行業“上榜品牌”。
飲水思源 回饋社會
常猛成功了,但他飲水思源,采取多種形式回報社會。他捐資修建村內水泥路,為太平鎮前韓村小學安裝取暖設備,為學生捐贈校服286套,累計捐贈資金15萬余元。安置下崗職工35人,招聘錄用大中專畢業生20人,安排當地163名因采煤塌陷失去主要經濟來源的農民群眾就業,他的善行得到社會各界高度贊揚。
常猛成功了,他、他的公司和他的蘑菇出名了。面對眾多慕名前來求教食用菌種植技術的人士,他從不吝嗇,因為他深知自己創業伊始的艱辛和缺乏技術所走過的彎路,認識到只有食用菌行業的整體健康發展才能為企業帶來更美好的明天。他先后指導建設了莒縣家興食用菌合作社、沂源季季潤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濟陽縣益生源菌業有限公司等食用菌企業,并使對方當年建廠當年見效益。面對面為菇農講解食用菌種植技術,手把手的指導,免費舉辦食用菌培訓班5次,累計培訓328人。他帶動了一批農民走上種、養、加、銷相結合的致富新路子,也帶動了物流運輸、玉米粉、玉米芯、棉籽殼收購及加工、保鮮箱生產等其它產業的發展。問及下一步發展,常猛說:“將新增28個出菇房,加強蘑菇種植基地建設,擴大種植規模,確保實現生產的循環運作。加快投資1.6億元,占地100畝,列入我市2013年重點建設工程的常生源二期擴建工程建設步伐,力爭早日建成投產運營。”
回首曾經走過的路,雖然充滿了艱辛、坎坷、挫折和考驗,但常猛和他的常生源公司得到了社會和群眾的廣泛認可。公司被評為濟寧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濟寧市高新技術企業、山東省食用菌行業十大龍頭企業等,他也先后被評為濟寧市首屆“百優”創業青年、山東省鄉村之星等,并榮獲第七屆“鄒城市十大杰出青年”提名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