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不再漫無目地悶頭干活了,而是根據規劃接訂單、做菌棒。”有的放矢地勞作,使河南省淅川縣毛堂鄉店子村村民毛新偉的菌棒種植量比去年翻了一倍。但與此同時,考察市場、學習技術的時間卻比往年充裕多了:“干這行10多年了,這樣的嘗試還是頭一回,沒想到效果這么好。”
毛新偉是店子村的食用菌種植大戶,菌棒的年種植量一直在6萬段左右。“全家人每天從早忙到晚,一年到頭都得圍著菌棒團團轉,根本沒空‘充電’學新技術。”毛新偉說。
今年4月,毛新偉被村里列入了首批新型農民培訓名單,還有了貼身指導的“職業規劃導師”。原本一味忙碌的生活開始發生了明顯變化:“不再每天埋頭在菇棚里忙活,而是制訂了工作進度規劃表,根據計劃花更多的時間做市場拓展,并且嘗試發展訂單農業。”
像毛新偉一樣實現“轉身”的農民不在少數。今年,淅川縣毛堂鄉店子村作為淅川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試點村,選拔了60名初中以上學歷、菌棒栽培量達到3萬段以上的種植大戶為“第一期學員”,他們除了定期參加技能學習、在導師指點下制定職業規劃外,還能隨時獲得農技專家的產業發展指導,通過考核達標的農民不僅能拿到新型職業農民證書,還可以享受到種植補貼、技術扶持等多項優惠政策。
“村里50%的農戶從事食用菌生產,過去大多數人都是不問市場、不問技術埋頭苦干,常常是一年忙活下來,效益卻不明顯。”店子村黨支部書記李海江告訴筆者,村里曾做過一個初步調查,全村的務農勞動力中,具有小學、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到85%以上,但參加過技能培訓的卻不足15%。
“第一年沒經驗,全憑自己摸索,結果5000段菇棒只成活了一半,損失慘重。”和許多新涉足食用菌行業的村民一樣,粗放型的種植模式令農戶趙全紅吃了不少虧。也正因為如此,“轉型提升、全面發展”的訴求在青年一代農民中顯得尤為強烈。趙全紅說:“近半年的系統化培訓不僅提升了我的種植技術,也讓我學會做市場做規劃、接洽客戶,發展產業不再盲目。”
從“原生態農民”變身為新型職業農民,李海江最大的感受是“鄉親們的眼界一下子就打開了,現在村里的食用菌種植戶都有了新分工,腦子活絡的主攻市場,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心鉆技術,整個產業一盤棋,就連‘體驗式農業’這種新生項目都已經列入了發展規劃,致富路越走越寬”。(原標題:淅川縣新型職業農民熱衷“職業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