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走進安杖子村,食用菌棚到處可見,空氣中彌漫著菇香,引來眾多國內外客商、專家、創業者們訂貨、探秘、考察。素有“地無三尺平”之說的平泉縣臥龍鎮安杖子村,昔日是個連照明電費都交不起的窮山村,現在該村有93%的農戶發展食用菌產業,每年生產食用菌達300多萬盤(袋),年創產值2500萬元,全村人均收入5000多元。
目前,全市發展食用菌達4億多盤(袋),產量40萬噸,實現產值42億元。已形成近50多萬人口參與的食用菌產業集群。但是,以鋸末為原料的食用菌產業,每年要“吃”掉上億公斤的木料。如何既要讓食用菌產業“吃”飽,又要讓綠水青山長存?該市堅持“青山常在,永續利用”的循環發展理念,種植刺槐林,形成了“林木―食用菌―廢料―菌糠飼料―養殖―畜禽糞便―沼氣池―沼渣、沼液―還田作肥料”的閉合式循環經濟鏈,走出了一條具有承德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