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隨便哪一天你走進菜市場或超市,都不難發現食用菌的身影。但你是否知道,被譽為“功能食品”、“上帝食品”的食用菌,竟是在一堆堆樹枝秸稈中上演著“化腐朽為神奇”。
“創新是‘世紀香’能夠持續生存發展的秘訣,是創新讓公司點‘草’成金,振翅高飛。”近日,河南世紀香食用菌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世紀香公司)董事長李彥增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目前,該公司已經成為全省規模最大的科技開發型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集科研、培訓、生產、加工、進出口于一體,其主導產品白靈菇的標準化加工出口規模位居全國第一。
思路決定出路
世紀香公司如今的成就,是李彥增在創業初期未曾想到的。1982年,他高考落榜。落榜不落志的他在1984年考上了中央農業廣播學校,當時他的志向明確又簡單:用農業科技來改變人生。
盡管如此,李彥增還是義無反顧地踏上了食用菌創業之路。創業路上布滿了荊棘:試種多次均因菌料感染而失敗,火災無情地燒毀了實驗設備和菌種,與他訂婚一年多的未婚妻退回了彩禮……
一次次打擊并沒有動搖李彥增對食用菌事業的堅持。1985年,他的料面長出了菇蕾,他成功了!很快,他便成了遠近聞名的“萬元戶”、“蘑菇狀元”。
農村堆積如山的秸草是世紀香公司種植食用菌的原料。該公司生產基地每年利用秸稈等農業下腳料480噸以上,一個大棚利用30噸作物秸稈,可生產出白靈菇5噸、雞腿菇6噸。世紀香公司變廢為寶,走上了一條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如今,世紀香公司年生產加工食用菌6.5萬噸以上,實現銷售收入4.2億元,出口創匯3800多萬美元,旗下設有食用菌研究所、食用菌培訓學校、食用菌菌種廠、食用菌菌袋廠、原材料產品購銷部、食用菌干鮮品加工廠等6個實體,完成了質的飛躍。
思路決定出路。李彥增告訴記者,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一葷一素一菌”的膳食導向,食用菌市場需求潛力很大,30年前立志投身食用菌行業,他不后悔。
模式成就事業
在許昌縣蘇橋鎮祿馬村的世紀香公司生產基地,承包大棚的許昌縣百珍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農民社員們栽培了一種食用菌新品種——姬菇。社員們說,他們的姬菇味道鮮美,在國外非常走俏,世紀香公司不僅在培育過程中給予技術指導,還與他們簽訂了產銷合同,他們承包大棚不僅收益頗豐還無后顧之憂。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通過不斷完善農業產業化運作模式,世紀香公司走出了一條國內首創的“公司+基地+農民合作社+農戶+標準化”農字號龍頭企業發展之路,和農民合作形成了利益共享、互利互惠的機制,帶動廣大菇農奔向全面小康。
世紀香公司在點“草”成金的發展路上,不但把自己的原料配比法、酸堿度和溫度調節法一一公開,而且還把公司董事長李彥增創業時的“獨門秘籍”——補氧法和立體覆料技術毫不保留地推廣出去。
據不完全統計,世紀香公司先后為菇農代購各種原材料上萬噸,供應菌種8萬余公斤,先后投資360多萬元建成食用菌培訓學校,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達30萬人,印發13種技術材料10萬多套,其中85%以上的學員都掌握了8種以上食用菌栽培技術。通過向農戶提供產前代購原料、供應菌種,產中技術服務,產后回收、加工等全程服務,世紀香公司輻射和吸納了近6萬人從事無公害食用菌的生產、加工、包裝、運輸等工作,有效地推動了當地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
如今,世紀香公司正通過大力推廣“公司+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社+標準化”的產業化開發模式,為廣大食用菌種植戶提供全產業鏈的一站式服務。該公司對食用菌進行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在食用菌產業化開發道路上越走越寬,品牌也在業界越飄越香。
技術帶來效益
創新驅動發展,科技引領未來。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食用菌生產沒有技術保障不行,沒有技術創新更不行。
“用技術來致富”,這是李彥增上世紀80年代創業時的方法。現在,世紀香公司作為全國食用菌優秀龍頭企業,依舊把這句話視為圭臬。
李彥增舉例說:“原來種植白靈菇是把菌種袋料放在架子上,現在我們采用墻式種植這種獨創的實用技術,菇農把菌種袋料壘在墻上,這樣菇型不僅漂亮而且質量更好。”
在世紀香公司的生產車間,菇農們采用的是127℃分段殺菌工藝。該工藝縮短了殺菌時間,產品成品率提高到99%,殺菌率達95%。該公司使食用菌罐頭的保質期也提高到2年以上,各項衛生指標達到國際罐頭標準。“殺菌不徹底,食用菌容易腐敗變質。罐頭保質期的延長讓世紀香食用菌在國際市場上更具品質保證,出口創匯也大幅增加。”該公司一位高級技術人員解釋道。
目前,世紀香公司成立有食用菌研究所、食用菌工程技術中心,還組建了全省唯一的河南省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該公司和中科院、河南農業大學等50多家單位開展緊密合作,先后選育出34個生產新配方和30個新品種,攻克10項關鍵性技術,63項食用菌新技術推廣應用到5萬多食用菌種植戶,世紀香食用菌已經出口到了日本、韓國、德國、烏克蘭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如今,以世紀香公司為龍頭,11家科研機構、8家相關物流公司、3個協會、2個聯合會、9個信息平臺、20多個銷售機構為輔助,圍繞食用菌科研、生產、加工、培訓、進出口等環節,上下游協作緊密、產業鏈條長、帶動能力強、綜合效益顯著的食用菌產業化集群正在我市逐漸成形。
產業化才有出路
“白靈菇標準化加工出口規模全國第一,技術國內領先”,這是筆者在和李彥增交流時偶然得知的。
這個第一在一般人眼里可能不算什么,但對從事食用菌研究、生產、加工、銷售數十年的李彥增意義非同一般。精明干練的他在和小小食用菌“相濡以沫”的日日夜夜里,認識到了產業化才是推進農業種植、加工提檔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好出路。
原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2008年到世紀香公司視察后給予了高度評價:世紀香做得很好,把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有機結合,“特色+規模+檔次+品牌就等于效益”,企業要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加強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建設,盡快做大做強,帶動更多農民發家致富。
像世紀香公司一樣,目前我市已有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883家,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57家,其中年銷售收入100億元以上的企業1家,億元以上的企業42家,2000萬元以上的企業214家,輻射帶動農戶173萬戶(含異地帶動),戶年均增收1584元。
數字不會說話,但它昭示我們,傳統農業要發展,必須走產業化這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