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在百歲食用菌有限公司內,來自南通、無錫、上海等地的卡車停在大院里,10多名工人不斷往車上搬運雞菇等食用菌。公司主干道左側,一座座塑料大棚整齊有序地排列著。公司負責人謝仁蘭介紹,左側這些是第一批建起來的大棚,主要用于培養食用菌菌種,而公司的“重頭戲”則是位于主干道右側的智能培養室。
謝仁蘭是本地人,夫妻倆過去在外地從事食用菌栽培機械銷售,看到山東等地不少人就靠種植食用菌發家致富,他們便萌生回鄉創業的想法。去年8月份,他們在搬經鎮焦港村建立起百歲食用菌基地,園區占地面積66畝,總投資3000萬元,搭建鋼架大棚34個,設置了原料預處理場地、原料庫、冷庫、洗滌室、配料室、滅菌室、接種室、培養室、貯存室。今年4月份,在上海農科院專家的指導下,他們又投資24萬元新建兩棟智能大棚,引進種植秀珍菇、姬菇等新菌種。據統計,7月10日至30日的出菇量,智能大棚比普通大棚增產15.8%;普通大棚的出口成品合格率為65.2%,而智能大棚達91.42%;智能大棚比普通大棚增收達51.8%。
謝仁蘭介紹,食用菌生長所需要的環境條件有三個:溫度、濕度、光照;其中溫度是最難控制的因素,食用菌適宜生長的溫度一般在20-26℃,尤其是夏季很難控制到適宜的溫度。智能大棚可以根據食用菌生長所需要的溫度、濕度、光照來設定范圍值,不僅產量有提高,品質更有保證,而且生產管理便捷,節約用工。
走進新建的智能培養室,記者頓時感到絲絲涼意,恒溫23℃的培養室猶如一個巨大的保鮮柜,接種過的菌棒整齊地排列著,在溫度和濕度最佳的狀態下安靜地生長。來自河北保定的農藝師冉勇告訴記者:“23℃是出菇最快的溫度,溫度偏低或偏高都會導致出菇慢,生長效率低,所以這個大棚的恒溫系統使溫度一直保持在23℃,給菌棒最好的生長環境,從而提高產出效益。”
來到出菇房,記者看到,一袋袋菌棒堆放整齊,謝仁蘭告訴記者:“一年可培植兩季食用菌,一袋菌棒一季可產8兩左右的食用菌。食用菌的市場價格起伏比較大,最便宜時批發價每斤只有兩、三元,最貴時有五、六元。即使按最便宜的價格算,每個大棚近16000袋菌棒,每季也有兩三萬元的收入。”
食用菌生產具有“不與農爭時,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占地少,用水少,投資少,見效快”等特點,能把大量廢棄的農作物秸稈轉化成可供人食用的優質高蛋白健康食品,其培養基廢料(菌糠)又是很好的有機肥,是延長農業產業鏈和促進農業生態優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地建成后,公司在技術上緊緊依托上海市農科院、北京房山農科院,嚴格按照綠色食品的要求進行標準化生產,已與上海超大集團初訂年50噸的銷售合同。
“以前我們都是從上海拿菌棒回來加工,而現在我們自己從生產、加工到銷售一條龍,形成了產業鏈,上海的公司開始到我這邊來拿貨了。”說起這樣的改變,謝仁蘭滿臉笑容。談到銷路,她非常自信:“現代人越來越注重健康飲食,今年下半年我準備培植50萬袋雞菇,雞菇富含蛋白質和人體必需的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及多種有益元素,特別有助于青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營養價值高,需求量大,不愁沒銷路。”(原標題:小小食用菌大開致富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