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滕州東沙河鎮通往王村的路旁,有一處占地2畝、房屋12間的食用菌研究基地,正開發著蘑菇、木耳、銀耳、金針菇、草菇及靈芝的育種,年產菌種能力可達5萬公斤,創利2萬余元。這就是全市首家民辦科研所——滕州市富民食用菌研究所。它的主人就是遠近聞名的食用菌大王——翟序全。
翟序全,今年33歲,于1980年高中畢業,1981年應征入伍。在部隊軍地兩用人才培訓中心,他初步學習了食用菌的種植理論技術。1984年退伍回鄉后,在家開始了銀耳的種植試驗。成功者的路總是坎坎坷坷,由于技術不過關,試驗一次次失敗了。這時,父母、親鄰都來勸他:“序全,別干啦,跟著干個建筑隊壯工就行啦,這菌那種的咱老輩也沒擺弄過,到頭來只怕連你賠進去也枉然。”面對此情些景,翟序全思緒萬千,他舍不得自己心愛的事業半途而廢,可眼前,全家僅有的部分資金用光啦。大凡成功的人都有一股韌勁,有一股不到黃河不死心的犟勁。面對家庭及親朋好友的善意勸說,翟序全拼啦,他硬是橫下一條心:砸鍋賣鐵也要干下去。他帶著實踐中的疑難問題,先后向上海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鄭景華教授,德州地區禹城縣食用菌研究所戊明和所長求教,學習了冬季在種植棚內加溫的幾種方法,以及判斷菌種優劣的技術方法。翟序全的銀耳種植試驗逐漸走上了正軌。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次學習先進經驗,不斷摸索,翟序全成功了,他比較系統地掌握了食用菌的種植技術。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翟序全富了,他蓋起了樓房,購置了彩電。他致富不忘眾青年,1990年9月,他被聘至市第一職業高中食用菌專業任課。他一邊授課,一邊進行香菇、金針菇、靈芝、平菇的大量試驗,先后發展了大批的種植大戶,如西崗鎮東劉仙莊全村種植,微山縣歡城鎮小宋樓、岱莊、西田陳等幾十個村莊,種植戶上千家。后來又發展到崗頭鎮的崗頭村、西屯村,其中,種植過萬斤的有100多戶,年創利800—1000元。全市食用菌專業從零開始發展到九五年固定資產、流動資金10萬元,年生產菌種20萬斤,直接向農民推廣種植200萬斤干料,菌種推廣全省及安徽、河南、黑龍江等幾個省市,1994年鄒城市棉麻公司推廣的菌種全部由翟序全一班人提供。
1995年初在鎮黨委、政府及村兩委的關心支持下,翟序全辦起了全市首家民辦科研所——滕州市富民食用菌研究中心。目前,該所生意紅火,前來求教的農民絡繹不絕,帶動了該鎮千莊、刁莊、單村等30多個村的食用菌種植,一支氣勢雄壯的食用菌種植大軍正在悄然崛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翟序全憑著一股軍人特有的執著,引導著眾多的青年奔走在食用菌種植的致富路上。